主页>财经>  正文

胡占凡:《鲜味的秘密》有望获广泛认可

发布时间:2018-10-16 11:44来源:
近日,新美食纪录片《鲜味的秘密》首映推介会在京举行。来自电视艺术家协会、电视电影业界的相关领导,知名饮食文化界社会学者和媒体代表共计200余人参加了本次活动。观影活动后

近日,新美食纪录片《鲜味的秘密》首映推介会在京举行。来自电视艺术家协会、电视电影业界的相关领导,知名饮食文化界社会学者和媒体代表共计200余人参加了本次活动。观影活动后,与会嘉宾分别从讲述方式、拍摄手法、动画类型、作曲风格、解说调性、内容创意、文化内涵、科学价值和现实意义等不同层面对该片进行了精彩点评。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主席胡占凡对该片给予了高度评价,并对制片方提出了殷切期望。以下是他的发言实录:

~~1.jpg

胡占凡

我参加过这么多影片的首映活动,但能够从味觉角度来做片子,这是我所见的第一例,别开生面。首先从题目来说,很自然让人联想到《舌尖上的中国》。但深入去观赏,你会发现两者有很大的不同。我个人感受是:第一,它选材新颖,很多角度都是“舌尖”之前没有涉及的;第二,本片可说是一个集文化、科学、理性、感官于一体的混合体,观看这部影片无疑可使人得到多层次的收获,不仅了解到烹饪技法,还增长了文化见闻、科技知识,更涉及视听上的艺术享受。

一部纪录片能做到这个效果是很值得鼓励的。从本片能看到农影人的不懈追求。近年来,农影的作品越做越好,越做越深,越做越精。就观影体验来看,我们《鲜味的秘密》完全可以参加国际上的角逐,可以在央视国际频道播出,因为它的整体制作水平绝不低于国际标准。因此我开始思考,我们电视媒体作为社会生活中重要的媒体,对社会担负什么样的责任呢?特别是在纪录片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今天,我们应该做一些什么样的事呢?如今《鲜味的秘密》给出了一个方向。

通俗来讲,我们做节目也好,做影片也好,在当前作品数量众多,甚至是供大于求的情况下,更应当提倡追求精致化制作,追求文化底蕴的体现,追求作品的厚度、深度、广度。现在在我看来,《鲜味的秘密》已初步达到了这一要求,因此我希望中国众多的电视媒体能够多出这样精致化、多元化的好作品,而不是出只追求感官刺激、画面漂亮,或其他单一指标的“产品”。媒体带给人的感受应当是多元的、立体的,我想这无论是传统媒体抑或新媒体,都应当共同追求的,也是有助于我们民族文化自信展现的。

我完全不担心本片播出后的收视效果,但我仍然有两点建议和想法想和大家分享:我们这部片子叫《鲜味的秘密》,片名起得很好,很吸引人,那么既然叫了这个名字,我倒希望能够在“秘密”两个字上再度深挖。比如说“鲜味”的“鲜”字我们作何定义?它的外延有多大?是狭义上的鲜?还是广义上的鲜?我们现在定位这个“鲜”我感觉还是狭义上的鲜。比方说,说起“五味”在中国人尽皆知的是“酸甜苦辣咸”,现在我们很干净利索地把这个“辣”就踢出去了,理由很简单,它不是味觉,而是触觉。当然这从科学定义上没有任何问题,但此时如果我们对“鲜”的定义更广泛一些,辣是不是也应当包含其中?譬如过山车,为什么有人要去做过山车呢?它看似很危险,但是所有去玩的人都知道它是安全的。辣也是如此,它很痛苦,但是这个痛苦又在安全的范围之内,所以它也该是人的味觉的刺激之一,又因为“鲜”本身是存在于多种载体的,包括辣本身也可以蕴含着“鲜”,所以我想,从这些角度重新考虑对这个命题的时候,“鲜”也许将不仅仅限于“鱼羊之鲜”这种狭义理解。

还有一点,我更希望能把本片科普的含量加大,实际上这涉及一个问题:除了感官享受之外,人们看这部片子时想要得到什么?比如说食材为什么甜?为什么酸?为什么涩?为什么苦?为什么好味道会使人愉悦?一些平常人看来不受欢迎的味道和气味也有人追求?诸如此类,我们能为观众讲解的还很多。所以我觉得是不是可以在科普上再多下点儿功夫?我是基于这样一种考量,因为人们很少能看到从科普角度来解释味觉和美食关系的影像资料,但是这方面的文献资料却很多,讲的也都很好,如果从科普的角度把它们视频化,恐怕这个片子的技术含量和厚度会进一步增加,可能就会更加耐看,而不易使人浮于感官的享受。

最后还是说回值得肯定之处,首先,就像刚才所说,本片的精致化程度我认为已经足够,足够到增之一分则显造作。除此外我发现它还有一个特色,就是把多种元素运用结合得都很好。包括解说、背景音乐、动画......我感觉都是一流的。综上所述,片子播出之后一定会受到社会的高度认可和观众的普遍欢迎,希望农影多做这样的好片子。

  • 新闻
  • 房产
  • 汽车
  • 娱乐
  • 体育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加入我们 | 联系我们 | 帮助说明 | 版权声明 |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www.hefeif.com.cn All Right Reserved. 合肥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