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体育>  正文

自行车从代步向运动转变 中国每年办赛七八百场

发布时间:2016-03-24 23:34来源: 未知
今天上午11点,福建省永泰县站前广场人山人海,就连广场附近的一座小山坡上也挤满了人,人们争相观看的是即将在这里发枪开赛的2015年环福州-永泰自行车赛第二赛段比赛。 环福州

  今天上午11点,福建省永泰县站前广场人山人海,就连广场附近的一座小山坡上也挤满了人,人们争相观看的是即将在这里发枪开赛的2015年环福州-永泰自行车赛第二赛段比赛。

  环福州-永泰自行车赛举办到第四届,当地百姓对赛事已经耳熟能详,虽然纯粹看热闹的人不少,但因为受这项赛事的影响,近几年当地开始骑车健身的人也迅速增长。中共永泰县委书记林强向记者表示,几年前,当地基本上还看不到把骑自行车当健身运动的人,但现在,每个周末都有至少2000人在永泰县风景秀丽的江边和山路上骑车。永泰县为此正规划建设总长120公里的自行车专用道。

  骑车从代步方式向休闲运动转变,是在国内很多地方都已经出现的景象。同样在今天,中国自行车联赛创始赛季第7站的比赛在贵州汇川海龙屯落下帷幕,参赛者中有不少都是一家三口一起骑车出游的家庭。

  卢凤敏就是和丈夫一起带着8岁的儿子周大为参赛的。卢凤敏介绍,在遵义市老城小学上3年级的儿子已经跟随爸爸参与自行车运动半年,在儿子的带动下,自己才开始接触和了解自行车,“这样才能在周末全家骑行出游,不能给他们拖后腿。”

  曾几何时,城市上下班高峰期的自行车大军是中国一大特色,但中国自行车运动无论从整体的竞技水平还是从业余普及程度而言,都难以与自行车大国的形象相符。不过,自行车大国现在已经走在了为自己正名的大路上。

  据相关统计,目前国内每年举办的各项自行车赛事已经多达七八百场,其中既有像环青海湖、环福州-永泰这样的职业赛事,也有像中国自行车联赛这样面向普通爱好者的业余赛事。

  自行车赛事,特别是公路自行车赛事的高密度举办,使得中国自行车运动的发展进入快车道。

  中国女子自行车队原主教练、现中国香港自行车队总教练沈金康说,中国自行车赛事的蓬勃发展是近10年的事。

  一方面,地方政府对举办公路自行车赛事的热情很高,因为公路自行车赛可以很好对外宣传举办地的自然景色、城市风貌,另一方面,参与门槛低、亲近大自然的自行车运动也很好地契合了国人对休闲、健身的需求。中国著名自行车运动员、现中国恒翔洲际队领队李富玉认为,随着生活质量的提高,国人的消费观念已经转向以健康为导向,绿色的自行车运动自然越来越受人欢迎。第三个方面,体育赛事审批的放宽,也让更多的自行车赛事应运而生。

  沈金康表示,中国的场地自行车竞技水平的部分项目处于世界先进行列,如女子短距离,但公路自行车竞技水平与世界先进差距很大。

  这种差距并不是由于人种差异导致。李富玉表示,很多人都以为中国人的身体素质与欧美人相比有劣势,其实在自行车运动上,根本不存在人种差异之说,“我在当运动员时曾做过测试,我的身体素质是世界前三的水平。”

  “中国公路自行车运动竞技水平不高主要是由于运动员不能很好理解真正的职业自行车运动,”李富玉表示,这种认知和思维的差距与运动员成长的自行车运动环境有关,说到底就是自行车运动的文化差距。

  随着自行车在中国从代步工具转变为运动方式,自行车运动文化也在形成之中,但这毕竟是一个漫长过程,正如同“环法”大赛已有百年历史。

  自行车运动文化的培育可能需要至少一代人的时间。沈金康表示,他期待的是中国高水平的自行车运动员不再主要来源于省队、国家队的专业训练体系,而是更多来自业余运动员培养体系。在李富玉看来,如果中国自行车运动员能够主要从业余体系中发掘培养,那么中国自行车运动才会有更进一步的发展空间。

  不过中国自行车运动员在国际职业赛场占得一席之地却未必需要太久。

  当自行车赛事在中国遍地开花,加之大众自行车运动日渐繁荣,企业、商家的赞助意愿越来越高,国外的车队、运动员也频繁来到中国“淘金”,这是让中国的教练员、运动员接触、认知先进的自行车运动理念、文化的好机会。

  在李富玉看来,中国运动员在像环法、环西班牙这样的国际高水平职业公路自行车赛事上获得更高地位的时间已经不会太久,“如果说在我当运动员的时代,中国运动员跻身国际公路自行车高级赛事的主要目标是重在参与的话,现在,我们的运动员应当可以在赛事中抢占一定的地位了。如果快的话,我相信五年内也许就能看到中国运动员在‘环法’这样的大赛中获得较好的成绩。现在,已经有国际知名车队有意选用我的队员,我们的意见是,不能再让我们的队员做为队友‘牺牲’的事情,我们的队员应当有能力去争取一个好成绩。”

  (慈鑫 梁璇)

  • 新闻
  • 房产
  • 汽车
  • 娱乐
  • 体育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加入我们 | 联系我们 | 帮助说明 | 版权声明 |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www.hefeif.com.cn All Right Reserved. 合肥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