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新闻>  正文

“567瓷”,新官窑的时代辉煌——收藏家 余华

发布时间:2020-01-18 12:14来源:
567瓷有最优质的材料、最顶尖的技艺、最深刻的历史印迹,反映的是社会面貌,体现的是一个时代的价值,可以无限使用、传承保值。 收藏家 余华 收藏从走眼开始 2005年,在上海经营

 

“567瓷”有最优质的材料、最顶尖的技艺、最深刻的历史印迹,反映的是社会面貌,体现的是一个时代的价值,可以无限使用、传承保值。

——收藏家 余华

收藏从“走眼”开始

2005年,在上海经营名家陶瓷作品的收藏爱好者余华先生偶然间收购了30件珠山八友和第一批陶瓷美术家的杯子:景德镇陶研所1960年前后生产的,为国家创作的、级别最高的名家作品。

因为当时不知其价值,余华原价出售给另一位藏家。没想到的是,经过这位藏家的推广、展览等,其中一部分杯子就以高达到数百万的金额拍卖。

余华说这次是他“看漏了!”他深感陶瓷的魅力和自身知识的缺乏,从此开始陶瓷品鉴和收藏之路。他找寻、翻阅所有关于“567瓷”的史料和工艺,犹如嗷嗷待哺的婴儿汲取收藏的知识养分。

2013年,余华开始游走于世界各地的拍卖行和博物馆,几近疯狂地研究、学习以及拍下收藏。他尤其偏爱单色釉瓷,目前已有一千多件藏品。

“单色釉是纯粹的火与土的艺术,既简单又难懂,发色全由窑火控制,大美天成。俗话说陶瓷一张皮一个型,单色釉耐看,我觉得它就像珠光宝器一样耐人寻味 ”此刻他手中捧着的美人醉斗笠碗,就是他从澳门从一位藏家手里结缘的,是上世纪70年代早期建国瓷厂生产的作品。

陶瓷最关键的是原材料。作为最后一批“新官窑”,“567瓷”使用的是最好的原材料制成的胎釉,汇集当时所有的能工巧匠,时代特征鲜明,包括国礼瓷、主席瓷、中南海瓷、外交瓷、展览瓷等,既有传承又有创新。

“567瓷”为何珍贵

“567瓷”一般指的是上世纪50至70年代景德镇14家国营瓷厂和轻工业部陶瓷研究所生产的陶瓷。它在原料、工艺、造型、题材上都与社会大背景相关,出现了一大批具有鲜明时代特征、反映社会真实面貌的陶瓷精品,被收藏界称为当代“新官窑”。

这一时期新中国经历了大跃进、“文革”等重要历史时期,尤其是文革期间烧造的反映现实题材和时代特征的“文革瓷”,数量极少,只烧制了四五年的时间。“567瓷”可以视作新中国历史在陶瓷上的珍贵影像资料。

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后,以“建国瓷”为始的“567瓷”生产拉开了序幕。1953年,祝大年、高庄、郑可、梅健鹰、郑乃衡、施于人等人开始着手设计“建国瓷”。

北京故宫收藏的清官窑“万寿无疆”中餐具实物运到景德镇,作为参照,祝大年等人设计生产了“青白釉硬质瓷青花斗彩牡丹纹中餐具”和“青花海棠纹西餐具”,在景德镇制成的这两套共7000余件国宴餐具,全手工成型与装饰,柴窑烧成。 这反映了中国传统制瓷工艺技术的恢复与提高, 成其为老一代专家与艺人间合作的高水准陶瓷。

“建国瓷”是新中国成立之初由政务院直接组织生产的首批国家用瓷,其规格之高、产品之精美代表当时中国陶瓷最高水平,也是今天收藏的价值所在。

艺术家对于材料的意义

余华最为欣赏的陶瓷艺术家王步先生,于1954年进入轻工业部陶研所工作,“1954-1967年也是王步艺术创作的巅峰时期。”余华认为陶瓷最关键的是原材料,没有好的原材料,绘画无从谈起。

王步当时用的都是最好的材料,加上个人创作的成熟,传统与当下结合,王步这一时期的创作极具收藏价值。

同样,“567”这三十年,轻工业部陶瓷研究所有强大的科研实力,还有刘雨岑、张松茂、王锡良等瓷画高手都在此从事创作,其他十四个国营瓷厂美研室几乎都有顶尖高手,如为民瓷厂的王希怀、汪桂英,艺术瓷厂的毕渊明、章仕保、吴康、赵惠民等。

他们当中有很多都经过专业的美术教育,得以陶瓷绘画上展现自己的创造力、文化素养及美学理论。

以最好的材料,不计成本地制作,加之所有精锐艺术家对于创新的渴求,其个人风格、绘画功底都烙印在了作品中,他们为荣誉而战,成为“567瓷”最鲜明的个性符号。

时代发展到21世纪,最上乘的高岭土矿开采殆尽,当代艺术家实力不足,再难创造出像“567瓷”那样的陶瓷精品。

在物以稀为贵的今天,“567瓷”以其特定的社会和政治背景,特有的文化和意识形态,特别的时代和历史旨趣,特殊的生产和创制方式,继承中有发展,发展中有创新,创新中有突破,无论从工艺价值还是艺术价值来看,“567瓷”独一无二的珍贵性和创造性都使其成为了十分具有收藏价值的工艺品。

  • 新闻
  • 房产
  • 汽车
  • 娱乐
  • 体育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加入我们 | 联系我们 | 帮助说明 | 版权声明 |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www.hefeif.com.cn All Right Reserved. 合肥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