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新闻>  正文

著名诗人孙盛军诗词选

发布时间:2020-05-02 10:43来源:
诗言志 笔墨飞扬(序言) 记著名书法家、诗人孙盛军 张文成 翻阅《和风吟》孙盛军诗选和书法作品,顿觉他的诗和书法密不可分,浑然一体,就如骨肉血脉、水乳交融。诗充满激情画

 

诗言志 笔墨飞扬(序言)

——记著名书法家、诗人孙盛军

张文成

翻阅《和风吟》孙盛军诗选和书法作品,顿觉他的诗和书法密不可分,浑然一体,就如骨肉血脉、水乳交融。诗充满激情画意,书作笔舞龙蛇,满纸生风,字字珠玑,神采飞扬,我由衷地赞美他的佳作。

孙盛军自幼酷爱诗词书法,几十年来游弋其间,笔耕不辍。他经历丰富,做过编辑、记者,在中央机关做过干部工作、老干部工作,并办过杂志、报纸,在文化部从事过文化市场工作。丰富的阅历,深厚的文学功底和理论功底,使他的诗具有深邃的意境和浓郁的韵味。书法作品具有深厚的功力,雅俗共赏。

梅花香自苦寒来。在几十年的探索之路上,孙盛军在认真完成本职工作之余,利用业余时间,把精力倾注于笔端。在名家的指导下扎扎实实地从打基础开始,他常常手不释卷,读帖揣摩,简直是如醉如痴。从继承传统精髓入手,认真临习历代名碑名帖,真草隶篆,广取博收,孜孜以求。他的书法均可究其渊源。隶取法魏碑,行书学习王羲之、赵孟頫,楷出自颜真卿。他在学书之中,既能汲取前辈和古人精华,又不拘泥于古人之法,力求做到融会贯通,明朝大书法家董其昌说:“守法不变,即为书学奴耳。”他深谙此理,努力在学中求变,聚前贤于一堂,熔古今于一炉,不恪守某门某派,逐渐形成自己的风格。

深厚的学养和长期的苦练,奠定了孙盛军坚实雄厚的书法基础。综观其书法作品,他真草隶篆兼工,尤以草书见长,草书师承二王、怀素、张旭、宋徽宗。作品潇洒飘逸、古朴遒劲,如行云流水,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他的楷书,融合碑帖,着意于颜真卿、柳公权。他擅写牌匾,作品典雅平实,刚柔相济、大气磅礴。

孙盛军的书法作品多次在全国书法大赛中获奖。其作品入选《中国当代名家书画大观》,并获金奖。其作品在第四届“中华颂”文学艺术大赛获银奖,在“翰林杯”全国诗书画大奖赛获优秀奖。作品亦见于报刊。

书画同源,诗书相通。孙盛军书法的造诣得益于诗的创作,诗言志,诗情画意,为书法的创作提供了创作的灵感,插上了奋飞的翅膀。他的诗作闪耀着夺目的光彩。诗作诗味浓,诗意深,情满于怀,都不愧为佳作。

孙盛军诗作的特色是富于丰富感人之情怀。他对故乡、对亲人的怀念,是浓墨重彩,笔墨酣畅,令读者含泪欲哭。他对亲人的情思,对家乡山水的依恋抒发地感人肺腑,如临其境,如见其人。

古往今来,山川名胜古迹是文人墨客笔下所热衷称道的,孙盛军的诗作在这方面发挥的尤为值得称赞。一方面表现了诗人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关注,另一方面表现了诗人对历史文化、历史人物的评价和思考,这些描述,不是表面化,而是深层次的思考。

古今咏梅、兰、竹、菊的诗作数以千计,并留下不少脍炙人口之佳作。但孙盛军这类诗作,却别具一格,不同反响,读后赏心悦目,令人为之一振,耳目一新。其中咏梅诗别有风味:“白雪皑皑一点红,冰清玉洁君子风。漫天风雪含笑日,恰是梅儿英姿丰。英雄爱梅志不同,梅之喜雪情独衷。古今咏梅诗万首,不抵一曲月朦胧。”他把梅花的冰清玉洁高尚之情操写到极致,令人回味无穷。

孙盛军潜心吟诗作书是一种高雅的追求,也是一种美好的精神生活,是他对美好人生的理解和体现,他所孜孜以求的,正是我们文化人所提倡的,也是我们构建和谐社会所需要的。

(张文成系文化部老艺术家书画院院长)

孙盛军,是我国当代著名诗人、书法家,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他荣获中国国学院授予的“中国国学杰出诗词家”荣誉称号,其诗作被许多报刊杂志和诗集所刊载。出版的诗集《和风吟》,由中华诗词学会副会长晨崧作序,著名书法家黄君题写书名。诗集《和风吟》受到知名专家的高度赞扬和广大读者的一致好评。

咏梅

白雪皑皑一点红,

冰清玉洁君之风。

漫天风雪含笑日,

恰是梅儿英姿丰。

英雄爱梅志不同,

梅之喜雪情独钟。

古今咏梅诗万首,

不抵一曲月朦胧。

紫薇

容颜娇美泛紫色,

身影玉立花朵多。

不与群芳来争艳,

独显淡雅有品格。

高墙大院门庭旁,

紫薇迎风舞娑婆。

君子相知勤采撷,

永远相伴在身侧。

月季

岁岁月月总不闲,

每月绽放在庭园。

花朵鲜艳人人喜,

满身枝刺试君意。

牡丹

火样花朵似动容,

青翠绿叶伴君旁。

招蜂引蝶不寻常,

百花争艳翘首望。

万紫千红总是春,

牡丹仙子园中王。

没有雍容华贵样,

那能天下美名扬。

咏菊

金秋时节君到来,

九九重阳田园开。

千姿百态巧弄首,

疑是仙女下凡来。

百花凋零秋风起,

采菊东篱陶翁见。

朵朵金黄耀人眼,

吐艳飘香菊仙在。

咏兰

谦谦君子要属兰,

不与百花来争艳。

无华无艳德之美,

品德幽幽低声唤。

几许绿叶飘溪涧,

文人墨客睹忘还。

窗前静寂因君在,

万籁俱寂似深山。

水中仙子

夏日荷花别样红,

亭亭玉立味不同。

不是淤泥来抚育,

那有此香别样情。

出水芙蓉花仙子,

天下君子久仰名。

美之动人万情种,

不染之心冰样清。

咏竹

虚心挺拔节节高,

千枝万杆冲云霄。

风雨潇潇舞倩影,

清风送爽品节好。

田园殿堂四季妙,

有君在旁领风骚。

引得雅士有情致,

斑竹轻拂雨缥缈。

麦收时节

露水沾衣裳,

田间麦儿黄。

星星眨着眼,

挥镰割麦忙。

布谷鸟儿唱,

野兔无处藏。

汗流湿透背,

丰收喜洋洋。

千古传佳讯,

农夫不交粮。

麦仓入云霄,

歌声随风扬。

天空出晚霞,

炊烟飘麦香。

村村入画卷,

户户颂华章。

登恒山偶得

晋地文化厚,

北岳有灵秀。

云深苍翠中,

香客不断流。

老君庙屹立,

老子永世留。

五千言不多,

后人论不休。

登南岳衡山

衡山五岳秀,

祝融独立秋。

登高极目望,

众山捧月久。

沅湘流不尽,

不见源之头。

楚国惟有才,

南岳显风流。

仲春后海游记

后海水光色,

银锭绿柳斜。

泛舟微波中,

遥见西山岗。

漫步斜街上,

广化寺上香。

梵音轻声扬,

杨柳依红墙。

山色湖光美,

人间好景象。

时光不待人,

人生空自忙。

抛弃名利场,

自在在身旁。

养蚕姑娘

蚕儿白白抬头望,

桑叶绿绿铺满筐。

蚕食沙沙一片忙,

个个吃得肥又壮。

姑娘踏露去采桑,

欢声笑语歌声扬。

梦里蚕儿变成茧,

蚕儿吐丝谢姑娘。

仲秋赏月

二00八年仲秋节

明月云天外,

仲秋今又来。

千古广寒宫,

玉兔寂寞怀。

奥运圣火燃,

嫦娥喜开怀。

银河星光灿,

月圆挂中天。

水调歌头

回乡寄怀

今日回故乡,兄弟相视泪。相隔天涯海角,聚首谈何易。离乡三十余载,面貌乡音俱改,沧海桑田变。丈夫仰天笑,江山不改颜。时光流,故人走,风雨骤。驻足堂前,人去楼空谁家燕?男儿奔走世间,故土亲情难舍,捧出赤心一片。《和风》①人间吟,壮志凌霄汉。

注: ①《和风》作者写的诗词。

沁园春

回故乡烟台作

春去夏来,再回烟台,万山滴翠。睹旧日中学,恍如昨天,烟消云飞。西山寺院,何等辉煌,唐时鼎盛不可追。北山坡,又建别墅村,山清水新。亲朋沉浮如云。心开阔,平生憾事尽。冷眼看世界,随遇而安,春雨冬雪,坦然无悔。明察秋毫,潜心读书,绿柳桃林捉蝉回。吾足矣,有书香伴随,明月相陪。

回乡

门前小溪流,

东山花飘香。

北山翠柏青,

西山依斜阳。

出门遇长者,

不见旧模样。

叙旧如昨日,

往事话衷肠。

乡音仍未改,

两鬓已添霜。

悠悠天下事,

匆匆过客忙。

呼伦贝尔大草原抒怀

蓝天白云草原景,

牛羊骏马齐奔腾。

草原茫茫阔似海,

心事浩茫如飞龙。

草原第一河

天上飘来银玉带,

草原镶在玉腰怀。

疑似银河闪银光,

古河流水云天外。

呼伦贝尔大草原之绵羊

白白绒毛模样乖,频频低头觅草在。

遥望天际雪样白,疑是云团飞过来。

绵羊温柔令人爱,汽车急行时不待。

多望几眼心不甘,明年此时再回还。

故乡柳

家乡小河柳丝长,

婀娜多姿随风扬。

记得年少顽皮时,

攀上枝头折柳忙。

青青柳丝映入河,

慈母洗衣在河旁。

此情此景在昨天,

不知何时回故乡。

母亲节思母

题记:又一个母亲节,月光下,捧着康乃馨不知送之何处,天各一方,遥寄怀念母亲之情。

紫色康乃馨,

寄儿思母情。

淡淡一片香,

浓浓游子心。

今逢母亲节,

慰母在天灵。

此花送何处,

明月挂清影。

麦收时节

露水沾衣裳,

田间麦儿黄。

星星眨着眼,

挥镰割麦忙。

布谷鸟儿唱,

野兔无处藏。

汗流湿透背,

丰收喜洋洋。

千古传佳讯,

农夫不交粮。

麦仓入云霄,

歌声随风扬。

天空出晚霞,

炊烟飘麦香。

村村入画卷,

户户颂华章。

夏日故乡即景

柳丝低垂芦苇长,

河水清澈泛波浪。

青蛙跳跃嬉戏忙,

蜻蜓飞舞展翅膀。

一场喜雨天气爽,

娃儿游泳在河上。

燕子衔泥回屋檐,

喜鹊登枝翘首望。

故乡端午节

小河清清柳丝长,

麦田似海泛波浪。

炊烟袅袅草木香,

夕阳西斜依山傍。

家家门上系艾蒿,

母亲做粽在灶旁。

糯米黄黄枣儿红,

端午佳节思故乡。

倚窗

倚窗凝思望,

思绪如海洋。

五十烟云飘,

过客匆匆忙。

风卷云舒往,

闲情志趣强。

半生勤耕耘,

不问收获粮。

此生当努力,

男儿永志强。

江山代人出,

志士浪尖上。

  • 新闻
  • 房产
  • 汽车
  • 娱乐
  • 体育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加入我们 | 联系我们 | 帮助说明 | 版权声明 |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www.hefeif.com.cn All Right Reserved. 合肥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