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新闻>  正文

新疆是个好地方|尼雅遗址:被封印在历史和荒漠中的神秘文明

发布时间:2021-06-04 23:31来源:
映衬着漫漫黄沙的底色,在夏日炽热的阳光照射下,这座古老的佛塔通体浅淡的乳白,呈现出与周边自然环境迥异的色调。 准确地说,这是一座残破的佛塔,无法知晓它原来的高度和塔

映衬着漫漫黄沙的底色,在夏日炽热的阳光照射下,这座古老的佛塔通体浅淡的乳白,呈现出与周边自然环境迥异的色调。

准确地说,这是一座残破的佛塔,无法知晓它原来的高度和塔身有过怎样的华彩。现存的遗迹不足6米,依稀可辨方形的塔基和圆柱状的塔身,它的周边散落着破碎的黏土砖块。在一座巨大沙丘脚下,千百年来,它顽强抵御着风雨剥蚀,也顽强地向世界昭示着这里曾经存在的人类文明。

尼雅遗迹的“地标”——佛塔。新华网 史依灵摄

这座佛塔是尼雅遗址中心最具标志性的文物遗存,位于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据说玄奘从天竺取经归国途中曾在此居留,而震惊世界的“五星出东方利中国”织锦护臂就在距佛塔不远的一处墓葬出土。

蓝天高远而空旷,大漠壮阔而雄浑。天地悠悠,无从得知那个唐朝高僧以怎样的方式向佛塔礼拜,完全可以想象考古队员们发现那一方汉代织锦时的欣喜若狂。

尼雅遗址位于新疆和田地区民丰县城以北150千米处,是西域三十六国之一“精绝”国的故址。这是一个历史记载只有三千多国民和五百士兵的城邦,随着网络小说《鬼吹灯》的热销而广为人知,也为我们此次沙漠文明寻踪增添了一份神秘。

尼雅遗址。新华网 史依灵摄

下午1点,我们离开民丰县城,一路向北。行不多时,公路两旁的景色就发生了变化,大片的黄沙开始显露真容,让很少看到沙漠景象的我们颇感新奇。得益于公路养护人员的辛勤劳作,大部分路段都有茂密青郁的红柳保护,路面基本上没有受到黄沙的侵袭。

一个小时后,车在一个小村庄前停了下来,早已等候在此的向导凯赛尔·麦合木提坐上了副驾驶。他今年54岁,身材瘦小,脸上层层叠叠的皱纹显得要比实际年龄大十几岁。凯赛尔·麦合木提担任尼雅遗址的向导已有26年时间,每年进入遗址都在百次以上。他熟悉这一片沙漠的每一座沙丘、每一条沟坎,就像熟悉自己手掌的纹路。

(右一为向导凯赛尔·麦合木提)

像要给我们一个下马威一般,四轮驱动的越野车刚刚重新启动,就一头扎下公路,冲进了沙丘组成的沟壑之中。车子左冲右突,剧烈地颠簸着,车窗外近在咫尺的胡杨、红柳、梭梭和骆驼刺急速地向后退去。我们紧紧抓着把手,大气都不敢喘。这样的路况持续了20多分钟,车子驶上一片开阔地,眼前豁然开朗,但景色更显荒凉。高大的红柳沙堆像一处处破败的烽燧,枯死的胡杨林齐齐向天空伸出扭曲的臂膀。在这里,沙漠展示了它无与伦比的毁灭力量,生命被扼杀,触目皆是让人眼睛干涩的黄色。

尼雅遗迹中干枯的胡杨。贾飞摄

本以为沙丘起伏不大,乘车体验要好一些。未曾想司机铁木儿将车开得飞快,颠簸依旧,坐在后排的我们被颠得东倒西歪。口中惊呼阵阵。33岁的铁木儿说,这里沙子松软,看似路况简单,实则凶险重重,因此车速一定要快,而且轻易不能踩刹车。凯赛尔·麦合木提这时也显出了他作为向导不可替代的作用,他并不说话,每到一个岔路口,只见他伸手轻轻一指,铁木儿心领神会,一打舵,便或左或右地疾驰过去。如此绝妙的配合,让人叹为观止。

车辆行驶在塔克拉玛干沙漠。新华网 史依灵摄

世界第二大流动沙漠名不虚传,更大的考验还在后面。越深入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沙丘越高越陡,越野车嘶哑着、轰鸣着,以不可思议的角度倾斜着冲上沙丘,又一路俯冲下去,如此反复30分钟之久。细微的粉尘不知从哪里钻进密封良好的车内,鼻子奇痒,双目难睁。这哪里是在开车,我们乘坐的就是惊涛骇浪中的一条小舢板。这样的乘车体验对我们一行几人都是人生首次,大家或多或少都出现晕车的症状。

在沙漠中行驶整整两个小时,我们来到佛塔前。陪同我们的和田地区文旅局推广交流宣传科科长艾再孜·阿不都热西提介绍,以佛塔为中心,尼雅遗址呈带状南北延伸25千米,东西布展5到7千米,在这片狭长区域里,散布着规模不等、残存程度不一的众多房屋、墓地、果园、葡萄园等70多处遗址。今年50岁的艾再孜是和田地区唯一的毕业于北京大学考古系的硕士研究生,曾经参加过尼雅遗址的田野考古。

艾再孜·阿不都热西(右二)正在讲解。贾飞摄

尼雅遗址地处丝绸之路南道交通必经之地,“精绝”国的存在时间约为公元前二世纪到公元五世纪。自1901年尼雅遗址被发现以来,时间已经过去了120年。这期间的多次考古活动出土了大量精美的文物,尤以1995年的中日尼雅遗址联合考察队发掘成果最丰,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五星出东方利中国”汉代织锦护臂,为国家一级文物,中国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被誉为20世纪中国考古学最伟大的发现之一。

“五星出东方利中国”汉代织锦护臂呈圆角长方形,长18.5厘米,宽12.5厘米,织有八个汉字“五星出东方利中国”,色彩绚烂,花纹繁复,文字激扬,意蕴神奇。这是迄今为止在新疆境内发现年代最早的带有“中国”字样的文物,而其文字中蕴含的美好寓意更是与中华民族复兴梦高度契合,引人无限遐思。

为了保护遗址,除严格限制进入人员外,文物部门围绕佛塔修了围栏和一条木栈道。另外,在距离佛塔不足一公里的地方,还设置了一个文物保护站。这是一处地窝子式的建筑,深埋在沙丘之下,靠两块太阳能板供电。尽管冬暖夏凉,但室内终年沙尘弥漫,条件可谓十分艰苦。

尼雅遗址内修建的围栏和木栈道。贾飞摄

尼雅遗址中还有一处建筑面积将近1500平方米的大房址,考古学家推测应该是一个“大人物”的居所。房址位于一处台地上,布局规整,规模宏大,门厅、走廊、厨房、客厅、卧室清晰可辨。千年前的先民们以胡杨木为柱,柱间以红柳和芦苇为墙体,外覆黏土。房屋废弃已久,兼之千百年来的风雨侵蚀,屋顶已荡然无存,黏土也脱落殆尽,只有胡杨木柱和红柳芦苇墙体较好地保存下来。根根胡杨木柱如坚硬的骨骼泛着灰白色的光泽,蓬蓬红柳芦苇依然紧紧相拥扎根地基,抵抗着风沙的侵袭。

尼雅遗址中一处建筑面积将近1500平方米的大房址。新华网 史依灵摄

尼雅遗址中红柳和芦苇制成的墙体。新华网 史依灵摄

房址旁有一果园,尚存留有枯死的榆树、柳树、桑树、沙枣树等树种。紧挨着房址还有一处羊圈遗址,垫在羊圈底部的一层层干草被羊群踩得结实,还是当年模样,黑色的羊粪球保存完好,粒粒可数,让人难以相信时光竟然倏忽已过了千年。

尼雅遗址中羊圈遗址。新华网 史依灵摄

葡萄园遗迹也吸引了我们驻足流连。在长50米、宽30米的沙地上,现存9行规划整齐的葡萄藤。看不到随风舒展的绿色叶片,吃不到汁液饱满的紫色果实,有的只是粗大但仅余寸许的枯死根藤,犹在张开焦渴的嘴巴,渴望甘霖的浇灌。

尼雅遗址里的葡萄园遗迹。新华网 史依灵摄

历史上关于“精绝”国的记载甚少,但考古发掘显示,这个古城的居民突然放弃了自己的家园,他们离开时,粮囤中的粮食是满的,纺车上还挂着一根丝线。没有人知道原因,也许永远也没有答案。

在尼雅遗址中游走,俯拾皆是红色的陶片。思绪也如碎陶般散乱:人类在自然面前何其渺小,文明又具有何其坚韧的力量?

天色渐晚,是时候向塔克拉玛干和古文明告别了。我手脚并用爬上一座高大的沙丘,眺望四周,远远近近的沙丘如海浪般奔涌而来,一种难以述说的苍凉袭上心头。恍惚间,我的眼前不再是灼痛人心灵的漫漫黄沙,而是一片广袤的绿洲,水草丰美,牛羊牧归,一对青年男女正在树林里轻声呢喃。大漠中的风从葡萄园那边吹过来,有谁在耳边吟唱:酒,葡萄酒;杯,夜光杯。醉卧沙场君莫笑啊,古来征战几人回……(王健民)

  • 新闻
  • 房产
  • 汽车
  • 娱乐
  • 体育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加入我们 | 联系我们 | 帮助说明 | 版权声明 |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www.hefeif.com.cn All Right Reserved. 合肥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