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新闻>  正文

石炉书法:夕阳返照桃花渡,柳絮飞来片片红—管窥金农倒薤笔法

发布时间:2021-06-18 17:36来源:
解题:廿四桥边廿四风,凭栏犹忆旧江东。夕阳返照桃花渡,柳絮飞来片片红。 清代朱克敬常感事抒怀,无不雄丽凄清,沉郁顿挫,其笔记小说《雨窗消意录》卷三,如此记述金农。钱

解题:廿四桥边廿四风,凭栏犹忆旧江东。夕阳返照桃花渡,柳絮飞来片片红。

 

       清代朱克敬常感事抒怀,无不雄丽凄清,沉郁顿挫,其笔记小说《雨窗消意录》卷三,如此记述金农。“钱塘金农客扬州,诸盐商慕其名,竞相延致。一日有某商宴客于平山堂,金首坐。席间,以古人诗句“飞、红”为觞政。次至某商,苦思未得。众客将议罚,某商曰:“得之矣,柳絮飞来片片红。”一座哗然,笑其杜撰。金独曰:“此元人咏平山堂诗也,引用綦切。”众皆请全其篇。金诵之曰:“廿四桥边廿四风,凭栏犹忆旧江东。夕阳返照桃花渡,柳絮飞来片片红。”众佩服其博洽。其实乃金农口占此诗,为该商救急解围耳。某商果大喜,越日以千金馈之。”

 

       金农能助雅兴,为商人解围,对以“飞、红”为酒令赋诗一句,更以拙为巧,将原来“柳絮飞来片片红”的病句前后圆场收官,才思敏捷,满堂博彩,诗中夕阳、微风、桃花、水渡、絮白,整个空间全都被染上一层红色,这时飞来的白色柳絮也被衬托得片片皆红,其江湖应急、为人仗义,人情练达、世事洞明与其诗文书画都是金农品牌,独树一帜。

       导语:“扬州八怪”中的郑板桥与金农友善,郑板桥的“杭州只有金农好”,道尽他们之间以心相交,书画共参,文理相融的感情和人事。石炉琢磨,金农漆书、行草写经中粗阔的横笔(忽略竖笔),再加上飘逸灵动的撇和捺的“倒薤笔”,这与郑燮板桥是一致的,是他们的共同秘诀!

什么是“薤”

 

       感谢世界华人周刊专栏作者朗博老师研究(中国食物中的“草根”,为什么会被西方人捧成“黄金”,中华饮食探秘之一,世界华人周刊,2017,4,27):“薤,多年生草本植物,地下有鳞茎,叶子细长,花紫色,伞形花序,鳞茎可以吃。公元前139年,汉武帝派张骞出使月氏,没想到刚进入了匈奴地界,他们就被匈奴骑兵扣留。张骞在匈奴的日子可真是不好熬呀,环境恶劣,幸好发现有一种葫草可以食用。更神奇的是它还可以治疗疾病腹泻。从此葫草就成了张骞的居家旅行、流亡颠簸的必备利器了。等到他最后回汉朝时,把葫草也带回来了,便在中国开始迅速普及。”

 

       因为“薤”也被叫做蒜,为了能区分开来,薤因为个小被称小蒜,葫草就成了大蒜。”“小蒜在古代文人心中还有一定地位。像乐府中《薤露歌》:“薤”上露,何易晞!露晞明朝更复落,人死一去何时归!古人借用小蒜上的露珠感慨人生短暂。而曹操也写过著名的《薤里行》,以后韩愈、杜甫、白居易、陆游等等,哪个诗人笔下没有提到过薤。”“《礼记》记载:脂用葱,膏用薤。三千年的西周,人们就开始用蒜了。做山珍野味时,要加点葱;炖猪肉时,就要放些蒜。可见上古时代我们祖先就很讲究吃了,注意用不同食材来调配味道了。”“

       秦汉时期的《神农本草经》就介绍其口味和疗效,和今天的大蒜相仿。

 

       那这个“薤”究竟是什么样子的呢?

 

      《尔雅》记载:山薤也。生山中,茎叶与家薤相类,而根差长,叶差大,仅若鹿葱,体性亦与家薤同。”

       为什么赘述植物上的薤,并论述其为百姓日常家用,且溯及到秦汉,远追西周?大家都知道 ,中国最早的象形文字,就是以物体的造形为文字记事的依据,正因为薤为大家所共知,艺术中的灵感正是来自生活,服务生活,倒薤笔应该就是艺术家对生活体察和对艺术的创制,历史分析法有利于追根溯源,弄清它的来龙去脉,还原和理解事物的实质,使观点符合实际。

 

如何从出现的历史时间看薤、倒薤篆与倒薤笔?

 

       一,据马贺山老师的发现,他论证商初的倒薤篆,已将证据和论证阐述清晰,阅读后获益良多。

 

       原文转载如下:商初有文字流传下来,商初的文字什么样?历史文献【尚书】记载::“唯殷先人,有册有典,殷革夏命。”这就是说,商朝除了有甲骨文,金文外,还有典册,尽管我们目前尚未看到实物,但商初的倒薤书,却让我们一睹商初文字的靓丽芳容。在这里我要简略地回顾一下文字的产生和演变过程,黄帝时代仓颉造字,最早出现了仓颉古文,又称仓颉大篆,与当下学界所说的古文和大篆并不是一回事,此丫头非彼丫头也。仓颉大篆之后,是唐虞文字,唐虞文字之后是夏篆,夏篆之后就是商初的倒薤篆,又称倒薤书。”

 

        据唐韦续《墨薮》卷一《五十六种书》:“十,殷汤时仙人务光作'倒薤书’,今'薤叶篆’是也。”元郑杓《衍极》卷二《书要篇》刘有定注:“倒薤书,商汤之师务光避天下于清冷之渊,植薤而食,轻风时至,见其积叶交偃,而为'倒薤书’。

 

     〔南朝·宋〕王愔曰:倒薤书,小篆法也。

 

      《宣和书谱·篆书叙论》评论梦英书说:“如所谓仙人务光偃薤之篆,是皆不经语,学者羞之,兹故不录。”

 

       明赵宦光《寒山薤谈》卷上认为真书之“戈指挑剔,出于'柳叶’、'倒薤’”,提出“捺仿倒薤”之说。

 

      《南史·周颙传》:“ 文惠太子 使顒书玄圃茅斋壁。国子祭酒何胤以倒薤书求就顒换之。”

 

       唐封演 《封氏闻见记·文字》:“ 南齐萧子良撰古文之书五十二种,鹄头、蚊脚、悬针、垂露、龙爪、仙人、芝英、倒薤、蛇书、虫书、偃波、飞白之属,皆状其体势而为之名,虽义涉浮浅,亦书家之前流也。”

 

       宋张表臣《珊瑚钩诗话》卷一:“有倒薤者,世传 务光辞汤之禅,居清泠之陂,植薤而食,清风时至,见叶交偃,像为此书以写道经。”

 

       韩愈在【调张籍】一诗中说:“平生千万篇,金薤垂琳琅”【金薤】指书体,有金错书和倒薤书。

 

       清赵翼《题百体寿字》诗:“错刀悬针器什样,转蓬倒薤草木姿。”

 

       从以上的引文中,我们可知倒薤篆是存在过的,是商初的文字,是商初成汤的老师务光创造的一种书体,这种书体什么样?〔南朝·宋〕王愔一言以蔽之:倒薤书,小篆法也。宋朝文人秦观否定【仓颉书】的一个重要理由就是〈仓颉书〉「了不与科斗相类,乃近大小二篆,盖可疑也。」,实际上,秦观并不了解文字的演变过程,最初的文字就是仓颉大篆,然后发展成夏篆,再发展成倒薤篆,然后才是甲骨文,金文,事物的发展规律是:同根同源,一脉相承,万变不离其宗。仓颉大篆是夏篆之祖,是倒薤篆之祖,李斯做小篆是根据仓颉大篆省改之,保留八九,改之一二,也就是说,秦小篆为什么与他的爷爷仓颉大篆,那么相似,因为有血脉相连,祖孙相传的关系。

 

       从以上的论证中,就说明一点,所有的篆书【包括周篆】,都是仓颉大篆下的崽儿,长相与仓颉大篆一模一样,一个家族,一个血统,一个模子刻出来的,能不一样吗?最后用(唐)韦续五十六种书的一段话结束本文:

 

       自三皇以前,结绳为政,至太昊,文字生焉。所以依类象形谓之文;形声相益谓之字;著于竹帛谓之书。书者,以代结绳之政也……又云字有五易:仓颉变古文;史籀制大篆;李斯制小篆;程邈隶书;汉代作草是也。

 

一、太昊庖牺氏获景龙之瑞,始作龙书。

二、炎帝神农氏,因上党羊头山始生嘉禾八穗,作八穗书,用颁行时令。

三、黄帝史仓颉,写鸟迹为文,作篆书。

四、因卿云作云书,亦黄帝时也。

五、少昊金天氏,作鸾凤书,以鸟纪官,文章衣服,取象古文。

六、蝌蚪书者,因蝌蚪之名,故饰之以形,不知年代,或云颛顼高阳氏所作。

七、帝喾高辛氏,以人纪事,作仙人形书,车器衣服皆为之。

八、帝尧陶唐氏,因轩辕灵龟负图,作龟书。

九、夏后氏作钟鼎书,以钟鼎形为象也。

十、殷汤时仙人务光作倒薤书。

       二,爱新觉罗•弘历的著作《御制盛京赋,倒薤篆》,“是乾隆皇帝东巡盛京祭祖时所创作的一篇文学作品,用以追述先人的丰功伟绩,歌颂盛京地区的富饶,怀念佐命勋臣等等,篆字笔画摹仿细长而尖锐的薤叶的一种篆体字,能为喜爱古文字及篆刻方面的人士提供研究、欣赏、临摹之用,面世以后,因其高超的篆书书法艺术饮誉于世,不仅令人对那些只闻其名、难见其形的篆体有了明确的认识,而且对后世的书法、篆刻、绘画及文字学研究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成为重要的篆书临本。”

      三,篆书32体《金刚经》,有玉筋篆、芝英篆、上方大篆(又名尚方大篆、九叠篆)、钟鼎篆、垂露篆、柳叶篆、殳篆、悬针篆、龙篆、穗书、鸟迹篆、垂云篆、鸾凤篆、科斗书、龟书、倒薤篆、鸟书、坟书、麟书、转宿篆、雕虫篆、刻符篆、金错篆、鹄头篆、飞白书、龙爪篆、奇字、缨络篆、剪刀篆、碧落篆……。

       以上,说明倒薤篆崇尚自然,敬畏生命,流传久远,神秘肃穆,奇妙异趣,为文人墨客雅士所喜爱和传承。

 

倒薤笔是怎么样?

 

       我们先看看“盂鼎”有否有倒薤笔意与笔势?它是是西周康王时期的著名青铜器,内壁有铭文,长达291字,为西周青铜器中所少有。其内容为:周王告诫盂(人名),殷代以酗酒而亡,周代则忌酒而兴,命盂一定要尽力地辅佐他,敬承文王,武王的德政。其书法体势严谨,字形,布局都十分质朴平实,用笔方圆兼备,具有端严凝重的艺术效果,是西周早期金文书法的代表作。

       盂鼎与金农书法类似倒薤笔在端庄凝重的同时,均飘逸感十足,所以,石炉对倒薤笔于金农书法是参照了篆意还是隶意是存疑的,或者有篆有隶,或者无篆无隶,或者篆隶之前就产生了。

如何运用倒薤笔?

 

       对于如何理解“薤笔”与“倒笔”与“倒薤笔”?“倒”的意思是倒用?倒借?倒反?抑或其中之一?还是兼顾包揽?还有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一,黄惇老师在《金农诗歌中的书法变革轨迹》言及“金农各类书法作品中最为前卫,横画以卧笔刷扫,竖画及倒薤长撇皆出中锋。其中倒薤笔法,从行草到隶书,再到漆书,他运用自如,并成为其风格之典型特征。”石炉觉得这个点评很到位,金农、板桥书法正是将中锋、侧锋、逆锋、顺锋,露锋、藏锋,以及竖笔、倒笔、翻笔、刷笔,互相参用,体势互补,变幻无穷,不拘一格,无一叶相同,无一画异法,生动活泼,异趣纷呈!

二,以画法为笔法。

 

       金农画兰,如见板桥“六分半”书法的撇和捺。板桥书法,与金农漆书撇和捺一样,抽象看,就象石头台阶上长兰花。他们的书画归一,笔法体势都同源同理同法。画兰叶口诀中有“一笔长,二笔短,三笔破凤眼,撇叶关键是提按。有折有转有穿插,有粗有细要舒展。用笔稳健又潇洒,笔笔到位须大胆,两笔三笔来收根,齐而不齐有聚散。有放有收有向背,切莫三笔交一点。”清代蒋士铨题画兰诗中说:“板桥作画如写兰,波磔奇古形翩翩,板桥写兰如作字,秀叶疏花是姿致。”此论断一语中的!

三,石炉的倒薤笔。

 

       石炉在崇尚自然为美和领悟变化心法的探索中,认为:首先要了解什么是美,要有回归和亲切大自然,一草一木,一花一叶,各有其美,各有其情,由此才能萌生爱心善念之意,欣赏爱怜之情,让美产生作用力,回响于人,顺应自然规律,人才能自由驰骋于自然,并提升艺术空间和档次;次要清楚什么是美的本质,美是多种物质形态存在,意识形态又是螺旋上升的,自然一人工一自然的人工(或人工的自然),象金农一样,能于雕版印刷体的人工之美再提升回归自然之美,在于了解字、笔、纸等书写物质的自然性,顺性而后能驾驭变化,这种手段更高明;三是顺应自然而后得心应手,如书法人书合一,笔墨纸合一,心物合一,心手双畅,至于无为!

据此,石炉在倒薤笔上是依势变形,毛笔偃仰俯卧,运行轨迹不论中锋与侧锋,力点在笔尖和笔肚的两边翻侧运行,时分时叠,仅此而已。

(文:李文远)

  • 新闻
  • 房产
  • 汽车
  • 娱乐
  • 体育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加入我们 | 联系我们 | 帮助说明 | 版权声明 |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www.hefeif.com.cn All Right Reserved. 合肥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