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新闻>  正文

陆小华-雅俗共赏,好读且有文化品位

发布时间:2019-11-15 16:34来源:
备注:京东网上可购买 个人简介: 陆小华,小说家,男,海南省三亚市人,1954年(马年),出生于海南省原崖县一名唤羊栏之地(现为凤凰镇)。故常自嘲:羊圈跑不出千里马。其人

 

备注:京东网上可购买

个人简介:

陆小华,小说家,男,海南省三亚市人,1954年(马年),出生于海南省原崖县一名唤“羊栏”之地(现为凤凰镇)。故常自嘲:羊圈跑不出千里马。其人生偏安于天涯一隅。虽未远行,却从事过多种职业,亦有值一书的、丰富的人生经历。

其1985年学习文学写作,曾在国内《天涯》《短篇小说》《散文百家》《佛山文艺》等报刊杂志发表小说、散文等题材作品约一百万字,著有曾短篇小说《阿陀朝雨》(光明日报出版社); 小小说集《生命的三维》(美国纽约出版社); 中短篇小说集《美人迟暮》(宁夏人民出版社); 即将出版散文集《阳台一方天》。

其1997年担任三亚市文联《三亚文艺》共编辑5期。2010应三亚市群众艺术馆邀请,编辑《三亚文艺》十四期。后主编民间刊物《三亚湾》,目前已经出刊物十一期。现为身份为三亚市作家协会副主席、自由撰稿人、民刊物主编。

其在小说写作上的艺术追求是:雅俗共赏,好读且有文化品味。

转型时期的世相真实

——读陆小华小说集《阿陀朝雨》有感

文/潘兵华

著名小说家阎连科在其《发现小说》一书中对现实主义细分成四种,即控构现实主义、世相现实主义、生命现实主义和灵魂现实主义。他说,那些为现实主义而努力的作家,大抵都在这四个层面上舞蹈或歌唱,徘徊或悲戚。就我看来,这四种现实主义愈往后排列,作家的思想愈深刻,抵达灵魂现场寻求真实是每个作家的梦想。

而事实上,中国的绝大数小说家一直在控构现实主义里冥思苦想,偶尔心血来潮地寻找到了世相现实主义的宫殿,他们亦只是在门前徘徊,鲜有进入者。就字面理解,控构现实主义是在控制下有节制的构造现实,描绘的是一种虚幻的海市蜃楼。描述虚幻的海市蜃楼是某些作家们控构真实赖以为生的资本,他们的思维和写作甚至立世都与控构现实主义相亲相爱。

纵使如此,然中国现代的每个历史转型期都默许有短暂的思想碰撞,新的权利出于稳定大局的考虑,文学的自由思想如同地震后在断壁残垣间顽强生长的一朵朵鲜艳夺目的野花,甚至荆刺野藤,虽有些扎眼,毕竟能够美化环境点缀江山。在历史倒塌的废墟中走来无数控诉者,反思的浪潮席卷华夏,终于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的文学界迎来文学的黄金时代,各种文学思潮如雨后春笋般冒出并茁壮成长。作家们利用了千载难逢的机会来构制他们心底最美好的文学梦想,他们从控构现实主义的桎梏争脱出来,欢呼雀跃地涌向世相现实主义之路。此时期的文学作品之多质量之高令人叹为观止,各路大神纷纷寻找自己的文学占位和思想表达。

改革开放给中国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转型时期的世相精彩纷呈。作家们特别是小说家们将掩埋在灵魂深处的悲悯情怀在新的历史时期释放出来,他们以客观冷静的笔触书写转型时期带来的阵痛,引领读者进入全新的世相真实的现实之境。

我手上即有一本描述转型时期世相真实的小说集《阿陀朝雨》,作者为海南省实力派作家陆小华。该书由光明日报出版社和内蒙古人民出版社联合出版,由二十六篇短篇小说组成,全书三十万字。

我认识陆小华先生纯属偶然,我有一篇写人物的小文发表他组稿的《三亚湾》文艺上,他随样刊寄来他多年前出版的个人小说集。我花了一个多月才一字不漏地读完这部长大三十万字的小说集,早就想写评论,可一直迟迟未动笔。我之所以没有急着动笔,一来是自己学疏才浅怕评不好;二来,我的记忆力近年来衰退得厉害,经常提笔忘字,更别说记住厚厚一本书的内容。还有一个,我于评论是外行,往往挂着评论的幌子,其实我所说是作为一个读者对所看过的作品谈一谈自己心中的感觉。这种感觉多数是只触及到肤浅的表层,缺乏领会作品真正的精神实质,评论自然就是隔靴搔痒抓不住关键部位,说不到点子上。作为一个写作者来说又不能不写一些评论作为对作品的理解并进一步对自己进行强化训练以此来打开思路。正是基于此种目的,我重新梳理了二十六篇短篇小说的内容,好在自己的头脑中形成一个清晰的轮廓,从而做到有感而发。

二十六篇短篇小说的写作时间跨度二十年,这个时间段正处于改革开放的转型期。处于转型期的一些人尝尽了生活的酸甜苦辣咸,面临的人生新的抉择充满无奈。在转型期内最大的变化就是经济的发展,经济的翻天覆地又引发新旧对垒,传统和时尚较量,物欲与精神撕扯,权利为贪腐遮掩,各种世相粉墨登场。

八、九十年代社会上提到最多的词语恐怕要数“下海”和“下岗”,下海是指体制内一批干部工人脱离当前岗位去自谋出路。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这一批人成功的和失败的都有。成功者的榜样力量惊人,连一些机关单位的领导都想加入其中。《今晚有饭局》某局长麦尚文带着下属去外吃喝,他对“菜根香饭店”女老板叶凤娇的故事很感兴趣。那时刚刚摆脱物质匮乏迈向经济繁荣,全民的食欲异常强烈,吃喝之风风靡全国。吃吃喝喝透着巨大的财富,那些掌握吃喝报销之权的人以各种名义参入到吃喝的产业链中,自然是“近水楼台先得月”。

转型期对个体人的冲击也显而易见,下岗潮冲击着底层小人物的命运。《傍晚的心情》讲述的是下岗女工秦芳在闺蜜何雯丽的帮助下摆了一个卖汤圆的小食摊,慢慢走向自己的幸福生活。何雯丽是先下岗的一批,她下岗不仅不悲伤,她还如鱼得水投入新时代的经济大潮中搏击。她和她的丈夫开了一家电器店,自己当老板,生意红红火火,富了的她不忘拉闺蜜一把。秦芳第一次出摊,脸面薄只等客上门,何雯丽放下自己的生意来帮她吆喝。几个月下来,秦芳的小食摊的收入比她上班的高得多,她找回了自信。

何雯丽之所有不懈余力地帮助秦芳,她是想改变闺蜜家的经济状况,好让秦芳那个在物资局混饭吃的丈夫吴越好有精力实现他的文学梦。说起吴越,当年何雯文还主动追求过他,她毫不掩饰自己对吴越的欣赏,对自己丈夫的鄙视。何雯丽属于敢爱敢恨的女子,秦芳和吴越成为夫妻还有她的功劳呢。经济状况大有起色的两个闺蜜每天约着在傍晚前出去走走,她们傍晚前的心情是美好的。

在物欲占上风的转型期内,爱情考验着男女双方内心的平衡。《心吻》和《前夫》都是讲述爱情之果在物欲大潮中的沉浮。一对两地分居的夫妻以书信表达思念,丈夫接到妻子说两人将面临重大选择的书信,信的结尾没有像以前一样画上心吻的图案。丈夫惴惴不安坐上大巴去妻子的城市想问个究竟。丈夫甚至想好了给妻子自由。可他在山中的休息区他看到妻子的身影,原来妻子怕他胡思乱想,坐车去丈夫的城市对丈夫说出她的重大抉择,她希望终止夫妻两地分居,她辞职下海了。丈夫感动得抱着她就亲吻,妻子说画在信上的心吻是假的,这才是真的心吻。

这样的《心吻》让我们感动,而《前夫》中的女主人公爱慕虚荣而舍弃对丈夫的爱。在社会从禁锢走向开放的背景下,每次跟丈夫逛街,妻子被各种漂亮的服饰吸引得走不动道。可夫妻俩并不富裕,微薄的工资难以满足妻子对物质的占有欲,妻子购买时尚服饰几乎花光家里的积蓄。夫妻的反差越来越大,红花是更艳了,绿叶却灰蒙蒙的。她决定为丈夫添一套西服,可是她看到一件漂亮的紫色连衣裙却挪不动步。

轰轰烈烈的市场经济冲击所有的社会结构、家庭组织和婚姻生活。夫妻俩友善地离了婚,丈夫成了前夫。我们无法用道德来谴责她的爱慕虚荣,女人天生有幸福追求的权力。生活本来是平淡无味,谁也别埋怨谁,正像歌声所唱的你给不了我要的生活。作家不满足于叙述于此,他要表达自己的价值观。于是作家的笔触追寻到夫妻分开后的各自的变化,前妻闪电地嫁了富人,满足了自己对物欲的需求,前夫却来了一个华丽的转身。当然我可以看做作家的一厢情愿,生活中或许平庸者继续平庸。既然作家赋予自己笔下主人公外在的变化,内心不能不起涟漪。穿金戴银的前妻这时想到前夫的好,当她决定回大陆看看前夫时,买了价值不菲的礼物。而前夫经济境遇因能写文章加上经济发展带来的红利,姊妹们给他添了行头,他是旧貌换新颜,早已风度翩翩。前夫这样的变化让前妻五味杂陈,她甚至有点嫉妒前夫的新妻子。正是应了那句话,失去的东西才知道可贵。

命运总是与历史相连,而转型期的个人命运因跨越两个新旧不同的时期,产生断崖式的变化。如果以时间为横轴,用境遇的变化为纵轴,连起来就是命运起伏的曲线,再把相关的几个人的曲线叠在一起,你会发现生活比小说家更富有想象力。《阿陀朝雨》中徐少明和杨梓云两个本相爱的人却因历史的原因没有走到一起,历史的进程又戏剧性把灰姑娘变成白雪公主,这样的跌宕起伏总让我们感到造化弄人。弄人的造化是历史,历史给个人、家庭的伤害是不可预测的。命运把两个家庭的人推到同病相怜的境地,同甘共苦地一起生活,徐少明和杨梓云相互爱恋是很自然的事。而历史总在打破某种平衡让矛盾找到出口,然后又恢复平静,因此我们有理由把历史想象成一座活火山,偃旗息鼓的平静,再喷薄而出的熔浆,然后冷却蓄势各自找到各自的定位,又进入伺机而发的躁动中。徐少明父亲的历史问题得以解决,他们一家告别了向阳五七干校,也就告别了昨日的苦难生活。而杨梓云的父亲还戴着右派的帽子,这一家的命运是可以想见。徐少明开始并没有放弃对杨梓云爱情守候,每次他利用休息的时间坐车去看望杨梓云,而杨梓云并不看好他们的未来。是啊,两家现在是门不当户不对。而徐少明的父亲不准徐少明与杨梓云来往,他早为儿子寻了一门亲,这一门亲能够让儿子向权利靠拢。在爱情和个人前途面前,优柔寡断的徐少明妥协了,他按照父亲的意思娶了陈茵。婚后的徐少明在岳父的栽培下官运亨通,要不是他跟着潮流下海,也许他都混到厅局级了。

门第和权势其实是社会的产物,是社会赋予个人地位的标签。这种标签在现实生活中有着巨大的吸引力和排斥力,吸引的同能量的门当,排斥的是豪门与小户的不对称。而这些不是他们自带的光芒,而是权力折射的余晖。每个个体在历史面前是微不足道和无能为力的,我们常常以世事难料来屈服于历史的作弄。作家们的笔端对于平静如水的生活兴趣不大,跌宕起伏的生命曲线勾引着作家们的写作欲望。小说在某种意义上就在寻找逻辑上的变化,在变化中凸显作家某种的理念。

杨梓云父亲的右派帽子早摘了,已是这个城市的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真是风水轮流转。而杨梓云先是下岗回城,做了代课老师,又进修外语再出国获得学位,现在是美国一家驻华公司的商务代表助理,还兼职某大学的客座教授,简直是丑小鸭变成了白天鹅。这种变化是谴责徐少明在爱情和前途面前的妥协吗?作者把这变化进行变形的目的,正如他在这篇小说流露惋惜之情后旁白的那样,造成徐杨爱情的悲剧是民族的文化心理、价值观以及时代的因素。

转型期带来巨大的经济冲击,每个人的思想也随时代而悄然发生改变。《蹭舞的矮子雄》揭示新的文化精神社会,露天舞厅的陪舞者光明正大地作为一种职业。《流星》中的文艺青年姚戈平放弃心中的文学梦想,自己创业追求经济上的自强。而《朦胧诗》中的涛和芸在一次文人聚会中相识,他们在饮酒中谈朦胧诗本身就朦朦胧胧。在经济浪潮下,诗歌的光环已褪色,诗不能当饭吃,各自还得寻找饭碗。涛再次遇到芸时,他的朦胧诗已经不朦胧,他很清楚粘上这种思想前卫的朦胧派女诗人就很难摆脱。作为朦胧诗的淘对他提不起兴趣的女人是没有欲望的,他逃也似拒绝了某种朦胧诗的意境。而涛到处寻找工作时,却进入了芸的房地产公司。朦朦胧胧的面纱揭开后,生活就赤裸裸的真实。

作家们是总不忘对人性进行拷问,他们以现实为依据。《我的同学卞丽莎》中的卞丽莎是一个美丽的女子,美本是一个女人的资本,而她的命运却多舛。荒唐的年代才有荒唐的事,才有对美的亵渎。《走失的叭儿狗》中的徐菁嫁过三个男人,最后一次嫁给上海来的玩空手套白狼的王可斌,王可斌在车祸中死亡,王可斌骗到的钱财自然落入徐菁的腰包。徐菁成了富婆,她养了一只叭儿狗。一次,叭儿狗走失了,她悬赏寻狗,于是招来一场阴谋。她包养了送狗来的大学生肖远岗。肖远岗骗走了徐菁所有的财产甚至于连徐菁住的别墅也让肖远岗抵押给银行去。肖远岗说是要回农民工应得的钱财,可他并没有把钱还给他们而是自己开了公司。正是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在金钱面前,人开始迷失自我。

面对转型期的世相真实,有担当的作者当然不会对官场视而不见。《称谓》《厕所文学风波》《行道树》《子夜沉船》等。官场的称谓很微妙,反映的是一种官本位思想。面对官员的腐败,老百姓用厕所文学的方式给予揭露和讽刺,从而引发一场风波。《行道树》是长官意志种下的恶果,而《子夜沉船》袒露国企衰败的征兆。

说到这里不得不把思绪拉回来,我想对这部短篇小说集说说自己一点肤浅的看法。陆小华老师的二十六篇小说的背景多数是转型期下各种人物的变迁。因为涉及到历史背景,作者在展开小说叙事时,往往花费不少的笔墨对人物的过往就进行交代。作者擅长于用散文的叙事笔法来勾勒人物的背景和面临的生活环境,然后投入小说的细腻刻画中去。作者强大的叙事能力在面对人物纷繁的历史时显得从容不迫,可见散文功底深厚。这部集子虽然都是短篇小说(有一两篇我认为应归于散文的行列。),但文本的信息量大,叙事清晰明了,叙述节拍掌握得很好。

即是读后感,上面已说了好感,接着就是我的吹毛求疵。我对小说的感觉不是很敏锐,只就文本来谈。这部集子的小说其实很多是中篇小说的架构,而作者把它们写成短篇小说就显得局部的细节不够。有人说短篇小说是写人物心情的,中篇小说是个人命运的,长篇小说是集体命运的。按照这一说法,作者是以短篇小说来写作人物的命运,比喻《我的同学卞丽莎》这是中篇的架构却写成了短篇小说。短篇小说截取生活的一段来刻画人物可以让人物活起来,而这篇小说在大量的叙述中带着读者跑,读者想停下休息的机会不多,细节被分割了,没有集中笔墨形成火力。当然这是我的一孔之见。但是,作者面对转型时期的世相真实秉笔直书,坚守一个作家的良知令人敬佩,也感谢那个百花齐放的文学黄金时代给我们带来的精神大餐。作者笔下的转型时期的世相真实依然活跃在现实中,因此小说家写作的意义就显得高远和富有生命力。

脚踏在坚实的土地上

——评陆小华小小说集《生命的三维》

张受强(民间文学评论家)

因为笔者是本土海南人。阅读过众多海南本土作家创作的小说作品,而陆小华先生的小说在其中,却是最有特色的。这一本小小说选集《生命的三维》,收集的虽然只是作者所创作的、众多小说作品中的一小部分。但这本书《生命的三维》给笔者印象最深的是,作者在小小说的写作上,也和他的短篇、中篇、散文随笔一样,极具文学才华。

小小说集《生命的三维》中收入了作者历年和近年所创作的30多篇小小说作品。作者是在运用现实主义的手法写作,力求真实、多角度、多维度甚至上批判性的去展示所经历的生活。每一篇作品,都能从一个侧面,去反映了社会变革进程中的人、人性或人的命运。《生命的三维》正是通过一个个生动的故事、人物,让读者能真切的感受到所生活的环境和生活的时代!

和许多本土作家相比,甚至是一些外来的大陆作家相比,陆小华先生的文化视野更为开阔,这可以从其作品的选材上看得出来。比较之下,陆小华先生除了文学技巧精致、生活阅历的丰富之外,其思想显得更为深刻。

我们且从这个集子中的代表作《宫廷戏看多了》这篇立意新颖小小说来分析:在一千多字的篇幅里,作品表面上是写一对年轻的夫妇在每次看播放宫廷戏时的戏嘻打闹。可谓人生如戏,戏既人生。而其背后,深藏着的是中国人的文化心理。太多的帝王生活、封建礼教的画面,对中国人的视觉心理形成了巨大的冲击力,影响了、刺激了或者说唤醒了中国人内心中的某种欲望。加上现实生活中的种种不如意,社会底层的一些小的市民,就只能凭籍着观看宫廷戏来演绎、来享受、来意淫自己心中的梦。且不说这些世俗小民有权贵梦,你看现今的官场,被揪出来的贪官,一二百个情人,成吨成吨的钞票,大量的房产。这让那些生活在社会底层,每天为衣食住房看病而忧虑的平民百姓看了,会怎么想?

在《生命的三维》的这篇作品中,作者写的是一种富人的人生观、价值观。当一个富有的房地产老板在生命垂危的时段,说出了自己对生命价值的看法。这种看法,在价值观多元的时代,在我们这些持普适价值观的人看来,当然有所偏颇,但却也无奈。毕竟也代表了中国一部人的真实想法。

在《反右往事》中,作品反映了主人翁如何因为提了一点有关于“鸡”的意见,而被屈打成为右派,揭示了五七年反右运动时,用引蛇出洞的方式对知识分子的伤害。在这一千多字的作品中,那文字中的精彩,可以说,让人叹为观止。例如文中的一段——就在小纪正在冥思苦想应该如何鸣放之时,恰好有一只金脖黑毛的大公鸡在教室的走廊上闲庭信步。因为停课,没有学生,教室四周很安静。大公鸡此时的自我感觉又十分的良好,看了看眼前已经升高了的太阳,似乎想到了自己应尽的司晨义务。但司晨的时间好像已经过了。过了就过了吧,还是要刷刷存在感,当然,潜意识里也是为了吸引周边几只小母鸡粉丝们的注意力。于是,它昂首向天,伸长了脖子,喔喔喔喔,打了个长鸣。冷丁的一阵高亢的鸡鸣,让小纪一个激灵,突然就想到了这些鸡们与自己的种种过节。

在《两个老板的女儿》中,通过两个细节,写出了一个保险公司经理对平时就餐的两个小饭店的老板和他们的女儿的观察。揭示出父辈价值观对他们后代所产生的深刻影响。

《在等待转款的时刻》中,写了一个拥有许多财产的富人老苏在银行转款时,遇到一对善良的农民工夫妇的拮据时,而给的赠与。也写了老的苏家庭背景,写了其享受型儿孙对待金钱的态度。揭示了不同的人,不同的金钱观。

笔者注意到,陆小华先生的文学作品,基本上都是使用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

据陆小华先生本人介绍,他的很多小小说的题材,很多是取材于琼南地区民间真实发生过的事件。比如,小小说集中的《反右往事》《领袖之祸》等等,都是从琼南民间生活中所收集到的素材。再是作者善于从身边的生活收集素材。既然是本土作家,对脚下琼南这片土地就要比外来的作家更熟悉。据其在散文《语言的缺憾》中说,他懂说五种本土方言。这样,就让其在对本土人文历史的了解上,相对于外来作家,有着先天的语言的优势。这也正是他所能收集到如此之多,如此之有趣的创作素材的原因之一。

陆小华先生的驾驭文字的技巧,在海南省作家中可谓独树一帜。其的文学语言,几乎可以做到亦庄亦诣。《生命的三维》这本小小说集中的很多篇什,可以说,读起来会令人忍俊不禁。

陆小华先生在文学艺术上的探索可以说是多方面的。他写作的范围包括短篇小说、中篇小说、散文随笔、评论杂文、报告文学、旧体诗以及自由诗。这得益于其从事过编辑工作,又曾经下海十年。文化视野、生活视野双双开阔。而在对待文学写作这件事上,诚如他的朋友、新疆作家谭方辉说的,他是那种“只问耕耘,不问收获的人”。所谓收获,无非是指名和利。他从来不屑于去拿那些莫名其妙的奖,去浪得虚名。他热心做的,就是凭一个个脍至人口的作品,在琼南的父老乡亲中建立口碑。

据笔者所知,陆小华先生也算是个官二代了。其青少年时代的生活环境是县政府、州政府的机关大院。早在1983年的海南岛文学青年大奖赛中,他的小说《流星》就获得了一等奖。或因此奠定了他的文学之路?据他说,曾经有过几次从政的机会,但都放弃了。后来是在工厂、在港口机关。再后来是离开国企单位,下海成了一名自由职业者。据他说,期间从事过十余种工作。这就让他有了从不同角度去观察社会、观察生活、观察人的机会。这些丰富的人生经历,是省内许多作家无法相比的。

笔者在与这个被人誉为“怪才”的作家接触时,他常常说,要感谢生活,要感谢这个精彩的时代。但笔者认为,这当然是对的,但重要的还是他对生活的态度,他个人的努力和他的天赋。同时,也让笔者想起了西腊神话中的英雄安泰,只要身不离地,就可以源源不断从大地母亲身上汲取力量。琼南这片土地,就是他的“母亲”。“母亲”赋于他的,不可谓不多。他的脚,是踏在琼南这一片生他、养他的坚实的土地上。

是这片土地濡养了他!

小说还是野的好——记者访谈录

海南本土作家陆小华先生,一直以自己独特的视角去审视这个世界,以独特的文学手法去表达自己对这个世界的看法。日前,他出版了自己的短篇小说集《阿陀朝雨》。2010年4月22日,国际旅游岛商报的记者与这位“怪才”作家进行了一次有趣的对话。

记者:网络文学作品满天飞、弱智、垃圾作品在挑战国民智力,且到得到许多人的拥护,做为一个小说家,你对这种现象怎么看?小说就其本质来说,你认为是一种什么样的艺术?

陆小华:阅读小说,也可以解读为对小说作品的审美。这个审美,首先当然是小说语言的审美。小说语言,是小说内容的载体。但语言本身又具有其独立的、可供玩赏的一面。与口语叙述故事需要营造氛围一样,文字语言也可以营造各类小说情形所需要的氛围。但使用口语时,我们可以借助语气、语速、语音等元素,在可视的范围内,甚至还可以借助于道具、借助叙述者面部的表情、肢体语言等等因素以加强表现力,使你的讲叙的更加生动。就像那些脱口秀节目一样。而一旦你是使用文字,除了老老实实用一个个方块字形成的词组加以排列组合之外,你几乎没有别的借助。所以说,能把文字写得生动有趣,能用文字把人物、事件、景物的种种状态表现得游刃有余,实属不易!从难度系数角度来说,文字使用者要更独特、更高明、更智慧一些。

当然,我并不是说因为困难,就应该有更多的天才加入。小说这个行当,毕竟无涉国计民生,太多的天才加入,是小说家的灾难,而如果没有天才的加入,则是小说的不幸。具体到你的问题,我觉得网络上的文学作参差不齐。当我看到周围有许多弱智作品、垃圾作品大行其道,在挑战国民智力的时候,就会觉出一种悲哀!

小说中的语言,常常要随着作品所设定的情景而变化。有时,你要深沉凝重,有时你要真挚热烈,有时你要曲折鬼诡,有时你要诙诣幽默。能不能做到这一切,这就要看你驾驭文字的能力和其它方面的艺术造诣了。

我所喜欢的钟书先生的小说作品《围城》,其语言就有一种皆谑之美。钱钟书先生在文学语言谐谑之美方面的造诣,真可谓树立了一座让后人叹为观止的艺术巅峰。而我们如果从真挚之美的角度看,钱先生的一些调侃、幽默、挖苦,则显得有些不厚道。再有,我们所熟知的每一个优秀的文学家,大多数人只是在某一种语言的美上有特出的表现,或者说矗立了一座山峰。

那么从语言技巧的角度看,小说家的语言功力高下如何评定?使用何种标准?我想至少可以有两种标准,其一,如前所述,即,在某种小说语言的美学特征所能达到的高度。其二,借用音乐的术语,那就是音域的宽泛程度。以我的文字功劝力,基本上能亦庄亦诣,在两种语言风格中游刃有余。有一些风格的文字,我没有去尝试过,也是写不出来的,比如曲折鬼诡的风格等等。我早期的小说写作,语言上倾向于真挚、典雅,后期的小说语言,则倾向于轻松、幽默、调侃。这其中有增加娱乐元素的考虑,同时也是驾驭文字能力日趋长进的结果。我知道,对于现在的许多年轻读者来说,他们更喜欢后者。

小说家的社会责任

记者:当年,在白话文运动中.小说这种体裁担当了非常重要的角色,可以说,是中国由文言到白话文的转折点,主要您怎么看待小说家的时代责任?

陆小华:有许多人希望通过小说中的人物、故事来承载某些思想和阐明某些哲理。我认为,如果过多的赋予小说家这样的重任,将削弱娱乐性,多数小说家恐怕是担当不起的。也许你会提起当年的知青文学、伤痕文学,甚至十七世纪、十八世纪的俄罗斯文学、法兰西文学对社会的影响。但此一时,彼一时。语竟不同了!一者,如今对小说关注的人群已经不多;再者社会宽容度已经大大提高。生活中有了杂文、随笔、论文一类文体担当抨击社会丑恶的重任。过多用小说手法去隐晦的批判,就让人感觉有些隔鞋搔痒。从新技术手段上说,人类已经有了互联网这样的民意表达平台。

在我们这个时代,绝大多数人阅读小说的动机,是为了娱乐、为了消遣,并不是要刻意从中寻找一种思想、精神资源。当然,我并不是说小说因此就不需要再有人文精神、人文关怀、文化承载。我当然知道,小说水准的高下,这也是其中的一个元素。小说与故事不同。其不同点主要在于:小说所叙述故事时,为了展示人物心理、人物性格,增加了许多细节的描写等等,于是,有了许多的延伸,因而显得更为立体。

我们的小说要不要有一个故事?这本来不应该是一个问题。一般来说,故事应该是小说的内核。但在早些年,文学还来成气候时,曾经参加过许多次文学笔会,与者们常常讨论的一个话题是:小说要不要有一个故事?或者诸说要不一个完整的故事?我觉得这些是废话。并由此联想到了诗歌及诗歌的命运。诗歌本来是以短小、易读、易记、朗朗上口的音韵美和节律美为鲜明特征的。唐诗历千年而不衰,现今的民谣不胫而走,自是一种证明。而我们的一些新诗的诗人,一定要破除这些特征,把读者玩弄于股掌之间。其结果,只能是读者对这些人的新诗或者大倒胃口,或者是敬而远之。

记者:曾有一些作家提出小说应该是非大众化的,应该走精英路线,您如何看待?

陆小华:历史上的小说,就是一种大众化的东西。小说既然是一种大众化的东西,小说在理论上似乎就不应该那么复杂。小说写作的难点在于:这是一种建立在实践经验基础上的、创造性的工作。在现实生活中,你常常能看到那些能把文学理论、小说技巧谈得头头是道的文学理论家,但他们却写不出或者写不好一篇小说。

小说毕竟有一些共性的、规律性的东西,而且有着各种各样的流派,有各种各样的写法,以及各种主题……正因为如此,这就给那些靠研究小说混饭吃的博士、硕土、教授们留下了巨大的混饭空间。可从来也没有听说过有哪个优秀的小说家是靠着读这些人的小说教程,听这些人的小说讲座,而学会小说写作的。为了扩大混饭空间,小说还被人为地复杂化了。殊不知,把小说弄复杂化、殿堂化结果,就是小说死亡的开始!在历史上,小说之源,不过是由民间说书、民间话本、民间故事一类东西演变而来。就是这么一回事。我的一个居住在新疆的小说家朋友,就曾经跟我说过这样一句精典的话,小说还是野的好!

把小说写得好看一点(《美人迟暮》序)

陆小华

我是个野路子小说写家,也不屑去读什么文学院写作班之类;写作靠的无非是读古今中外大师的作品和自己的悟道。我曾经出过两本小说集子——《阿陀朝雨》、《生命的三维》;也曾经在报刊上发表过几十万字的小说作品。关于小说写作,我有一套自己独特的想法和写法。

小说当然是写给读者看的。这就涉及到读者愿意读什么样的小说。小说家设法吸引读者眼球是必须的,但读者又是个多元化的群体,你不可能也无法去讨好所有的人。所以,你不能不考虑自己作品的读者定位。谈到阅读小说,就有朋友曾经对我说过:读小说又不是吃中药。何必要把小说搞得那么晦涩,让人读起来那么艰难?他所指的是眼下许多正规刊物上发表的纯文学小说作品好看的不多!我觉得这话很有道理。而那种市场上网络上流行的,以性、秘闻、穿越、凶杀、官场、盗墓等等为主打的小说,虽然大有市场,但也太俗了一点。于是,我就一直琢磨,纯文学小说如何在二者之间找出一条中庸的路子。

我的文学写作主要是采用现实主义的手法。我个人的对小说的追求是有趣味、有品味。我的文学理念是:雅俗共赏才是文学的最高境界!我写作追求的正是这个点。并且用贴近现实生活的方式写。我以为,在这个万花筒一样的变革时代,海南南部区域、个人生活、周边人的生活以及情感等等,都是我取之不尽的创作源泉。

我有过多年编辑文艺刊物的经验。我常常在我编辑的刊物上署名或不署名发过不少小说,也在网络上发过一些。就是想学学当年的白居易。我用这些平台测试、验证我的小说的可读性。很多读过我小说的读者反馈的信息是:读你的小说不累!也许,这就是我要找的路子。

我不想给自己的小说负加太多的担当,更不想给小说太多的教化功能。我的想法是,小说就像一面镜子,反映现实生活,表现人性,让读者在轻松地阅读之后,从作品中看到自己所处的时代和地域的生活,甚至看到自己的影子就可以了。当然,这不等于不注重小说的文化内涵。

好看的小说,尤其是那种有文化品味的好看小说,要有许多元素构成。我觉得要想把小说写得好看,要有过硬的基本功。有的好基本功,是一种本事。丰富的知识、有趣的故事、周边鲜活的人物、生动的语言、鲜明的人物个性,当然还要让作品有一定的思想文化的内涵。有一些东西是需要依靠长期的积累才能做到。比如,为了追求小说语言的变化,我就花费了许多时间。

记得有一次和少功先生通电子邮件,我把我写的一组小说在邮件里发过去(其中有《玩了一次火》)。他回复道:你有点俗了!我一看就笑了。少功先生原来主持《天涯》杂志时,这刊物在国内一直是高雅刊物的旗帜。我尊重这个刊物!少功先生也向曾向刊物编辑推荐过我稿件。早年曾经在这个刊物上发了一个短篇《我的同学卞丽莎》,后来又发了一个短篇小说《候鸟公寓》。所以在这个刊物上发,我就是想要测试一下我能否达到他们要求的高雅。其背后,无非是想找一个雅俗共赏的边界点。

我的小说写作,是贴近生活去写的。生活给了我太多的启示。生活也给我提供太多精彩的故事。我感恩生活,也常常赞叹感慨,在这个变革的时代,社会生活是那么丰富多彩,纯文学作家为什么不能借助变革时代提供的生活素材,把小说写得好看一点,以凭此达到纯文学自我救赎的目的。

 

  • 新闻
  • 房产
  • 汽车
  • 娱乐
  • 体育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加入我们 | 联系我们 | 帮助说明 | 版权声明 |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www.hefeif.com.cn All Right Reserved. 合肥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