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新闻>  正文

李云集︱翰墨文心——当代中国画核心画家60家笔墨研究展

发布时间:2020-09-19 03:41来源:
展览前言 纵览20世纪的中国美术史,关于传统与革新、继承与改良的思潮与论战纷起,中国画家不断地找寻国画未来的出路和方向,是镜鉴西方绘画还是继续叩问古老的中国画体系?时

展览前言

纵览20世纪的中国美术史,关于传统与革新、继承与改良的思潮与论战纷起,中国画家不断地找寻国画未来的出路和方向,是镜鉴西方绘画还是继续叩问古老的中国画体系?时至今日,当代画家用作品交出了不同的答卷,当代画坛呈现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但无论如何有一点毋庸置疑,笔墨作为中国画的独有的表现形式,任何脱离了笔墨体系的作品无法称为中国画。

中国画中的笔墨有相对稳定的法则和规范,这些法则和规范的建立有助于画家进入这个有无比探索空间的艺术世界。但是笔墨系统的法则与规范,决不是要画家墨守成规,而是容许和鼓励他们有所探求和创新,须能借古以开今。纵观画史,自开新面而成大家者,必能穷究前贤血战古人,又能参合时代精神在艺术上自我演进。借古开今的出发点则是“开今”而“借古”,意是站在当下,在不断开拓、实验的同时,把历史作为参照、对话、挑战和超越的对象,构成延伸与超越的关系。

本次展览以“翰墨文心——当代中国画核心画家60家笔墨研究展”为名,是为了将笔墨作为一个学术课题提出来,邀请当代60位主流艺术名家展示他们的艺术风格和个性创造,以期引起学术界的关注,重新研究笔墨风格的意义和它的价值。相信参展的这60位个性笔墨风格鲜明的画家在笔墨上的各自探索成果和他们对这个问题的思考,不仅会对人们有启发和借鉴的作用,而且会把画界对笔墨风格的讨论引向深入。

本次画展将以线上艺术展的方式呈现,参与展览刊登发布的有雅昌艺术网、艺术头条、新浪艺术、腾讯艺术等近百家主流艺术媒体及门户网站,流量巨大,综合浏览点击量预计将达到上亿次,一次参展,永久在线,影响深远,终身受益。

组织机构

主办单位:时代丹青文化传媒

学术主持:王镛

展标题字:薛永年

李云集

参展画家

李云集,西安美术学院二级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国美术家协会 会员,中国美术家协会美术教育委员会委员,文化部艺术发展中心中国画创作研究院 研究员,陕西省中国画学会副会长,陕西省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画艺委会委员,陕西省山水画研究会副主席,陕西省文史馆研究员,陕西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艺委会副主席,黄土画派艺术研究院研究员。

作品欣赏

李云集 宿墨清韵的独立品格

文:邢佳/吕烨

中国的山水画最开始只是人物画的背景,如绰号“马一角”的马远,他的山水善于取景,以偏概全,以小见大,山水虽为配景,但却风骨独特,奇特却不突兀。宋元以后,山水画逐渐兴盛起来。“智者乐水,仁者乐山”,山水画很多时候成为了古人抒怀的主要艺术创作形式,使得人与大自然和谐相处、参禅悟道的同时回归本性,精神上也找到安处。山水画不仅是艺术主体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更多的是境界的提升与自我精神追求的表达。要达到此种状态必须使自己进入“物我两忘”的主客观合一。李云集的山水画就是在此种“体道”的环境中完成的,他的山水追求精、气、神和韵味,以笔墨挥洒出水气感和幽幻,虚中有实,把他自己对于山水的领悟晕染于飘渺的物象中,让人诗意的畅游在画中,反复品读其中的清简和深远。在李云集的一系列山水画作中,看似没有过多的层次感,实则“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笔端的酣畅淋漓为观者构建了一个似梦似幻,虚实结合的想象空间,在朦胧微妙间,仿佛听到了群山中的回音和山中修行之人的轻语,观者也随之心驰神往,游弋在似真似假的山水中,做灵魂的畅游者。明代画家唐志契说:“凡画山水,最要得山水性情……自然山性即我性,山情即我情,而落笔不生软矣。”人与自然的和谐境界,是一种浑然天成、主客合一的统一状态。在这种创作境界中,画家会自然而然的与山水合一,物情即为我情,挣脱了世俗的羁绊和桎梏,进入天人合一的境界,在与天地的自然感应下,同时能为天地立言以表述人性的至性至情。这种情感是一种个人内在的自我超越。“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李云集以一种至诚之心,通过山水来表达自身的感悟和观者进行无言的交流,这也是他不断追求精神情怀和品格的结果。

《高山仰至》90×180CM 水墨纸本 2011年

北宋郭熙的《林泉高致》中,提出了“用墨七法”,宿墨是七法之一。指砚中隔宿之墨,当宿墨开抬脱胶之际,既粘而又浓黑,含水旁渖,笔痕犹存,自有一种烟雨氤氲之气。因宿墨中有渣滓析出,用不好极易枯硬污浊,故用宿墨要求具有较高的笔墨功夫。若浓墨之处点之以宿墨,便能使墨中更黑,黑中见亮,加强黑白对比,使画面更加神彩焕发。宿墨在墨韵的表现上十分的丰富,具有灵动性,并且能生出一种旧气,能书写出质感强的线条,并能有效达到水墨分离的效果。

《观瀑》40×70CM 水墨纸本 2017年

宿墨若用不好,画面最终极易变灰。钱松喦曾强调:“宿墨不可用,有人画山水使用宿墨,宿墨究竟无光彩,易污画面,因此用墨必须新鲜。”李云集的作品中对宿墨的把控能力就完全地颠覆了这一观点,想把宿墨用的透亮滋润,画面中富有肌理效果,控水能力是关键,而他在创作过程中,主观性强化了水的运用。也正因如此,其山水画有着破形立意、不拘泥于形式的独立艺术品格,画面中无不传达出一种虚无飘逸、清新雅致的气韵与意境。“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水“谦卑不争”、“灵动飘逸”的特点被画笔融入到李云集的画中,这种不骄不躁,海纳百川的包容情怀让他的画体现出更多中国文人的特有品格。

《皓月》40×70CM 水墨纸本 2017年

中国山水画家自古以来追求的就是一种非具象的,具有书写性的。李云集在这种“潜抽象”中,不求形似,但求神似,以得气、韵,并以虚求实,突显笔墨意趣和构成图示。他的宿墨和积墨法画面所呈现出来的是雅致脱俗的清韵,笔墨丰富又耐人寻味,笔法老道成熟。他的宿墨具有朴素性,是经过实践的涤荡,把最真最本质的一面展现出来,正应了庄子所说的“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朴素,“朴”为没有细加工的木料,“素”为洁白的绢,意指未加任何人为加工的天然之物。“朴”与“素”都是未经人工伪饰的天然之物,是最原始,最能体现原始自然之美的。李云集对宿墨的驾驭把墨的原始特性完全展露无遗,他的画作完全体现了中国画艺术审美观念上的虚静、空灵、恬淡和自然等审美意境。

《黄昏》40×70CM 水墨纸本 2017年

李云集将大自然中的形式美与宿墨的节奏和韵律相结合,具有独特的审美性。宿墨中的枯而能润,刚柔并济,有骨有韵的奇异墨性,在他的画面中不断地显现出来。黄宾虹曾经说过:“宿墨中的水法、淡墨法、清宿墨特殊的水渍……都是前人较少涉足的。”宿墨的美在于它的特征与所要表现的主客体的精神品质具有一定的相通性。由于主体审美情趣的不同,笔墨的呈现方式也千变万化,但无论怎样变,他们的共性都是体现笔墨的自然灵活而又富有变化的特性以及主体对艺术的追求。

《七月》40×70CM 水墨纸本 2017年

宋人罗大经在其著作《鹤林玉露》中曾写道:“绘雪者不能绘其清,绘月者不能绘其明,绘花者不能绘其馨,绘泉者不能绘其声,绘人者不能绘其情,然则言语文字固不足以尽道也。”这道出了中国自古以来的文人墨客所要表达的审美意向,简单的追求形似并不是绘画的最高境界。中国山水画向来讲究画面意蕴的表达,古今集大成者无不从具象的局限中跳出,在天人合一、澄怀悟道的大写意下挥毫泼墨,从画中参悟宇宙与人生的奥妙。齐白石曾告诫学生,“学我者生,像我者死”,意既在此。在李云集的画作中,宿墨中调配合理的水起到了关键作用,山,高山仰止;水,隽秀婀娜。绵延起伏,层峦叠嶂的群山中,隐约可见小路、茅屋、寺院与佛塔。李云集用水带给了宿墨以灵秀,他的山不同于古人的山,更具抽象的意味,氤氲缭绕间仿佛置人于仙境中,又好似他画中人物所修行的蓬莱仙岛。在浓重的墨山之中,淡雅的水从画面中涓涓流淌,李云集将云和水做了相同的处理,在这两者之上都笼罩着一股“雾气”,淡雅间又有蒸腾之感,似乎在山峦深潭中有巨龙升起。

《清露》40×70CM 水墨纸本 2018年

李云集有一幅作品名为《道家人》。画面中但见群山和隐约的楼观,却不见具体的“人”。为何名为《道家人》,却不见任何“人”的踪迹?李云集是想通过水墨来表达他自己所理解的道家精神。道家的代表人物老子曾云:“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道的特点是恍惚,既不可捉摸,不可辨认,依道所生之物也应具备这种特点。《道家人》一画中没有描绘具体的人物形象,在李云集其他的画作中即使有人物的描绘,也是模模糊糊,只能看到大概轮廓。他的这种“无形之象”的创作整体上给人一种恬淡超脱,宁静幽远的韵味,这种韵味同时也是欣赏他作品后久久徘徊、驻留于脑间的余味。余味是中国美学的另一重要范畴。北宋文学家苏轼曾说:“言有尽而意无穷者,天下之至言地。”,南宋文学家姜夔也说:“句中有余味,篇中有余意,善之善者也。”余味或余意是无迹可寻的,它是一只看不见的手,又像是一顿饕餮盛宴,无时无刻不牵引着人们的视觉和感受。朱良志在其著作《中国艺术的生命精神》中写到:“盛唐诸人惟在兴趣,羚羊挂角,无迹可求。故其妙处透彻玲珑,不可湊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羚羊挂角,无迹可求”,还是体现了“无形”、“无相”,是“言有尽而意无穷”,李云集的画作用飘渺抽象的墨意山水和人物,表达了自身超脱逍遥,任运随缘的精神境界,如《道德经》中云:“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李云集的“无形之象”带给了人们关于余韵和空灵之美的思考。

《清泉》40×70CM 水墨纸本 2017年

从画作灵韵来讲,李云集的作品是传统的,但是从表现形式来看,又是具有抽象特点的现代式的。说它是传统的,是因为从水墨中透出的静穆之美。这种美是从山水中领悟到的自然的雄浑幽静之美,是对自然奇妙壮美的无限赞叹与敬仰。但是,中国古代的文人画总有借景抒怀之意,孤雁远飞,野渡横舟,寒江独钓,空谷峻岭,未免有苍凉和怀才不遇之感。李云集水墨画的内涵更多的是一种“神秘莫测”的深远感,他让观者欣赏美,更思考美,思考和探寻美的无形无象和余味。与现代的抽象表现主义相比,李云集的山水还是有具象的,并没有达到完全脱离物象的状态,他的“抽象”体现在一种表达的“无端”上,但扔依托于山水、人物、楼阁之“形”,难以言说的只是需要观者思考的内在韵味而已。

《秋雨图》80×125CM 水墨纸本 2009年

李云集注重绘画的纯粹性,通过对古典文化深层次的体验,寻求一种心灵的宁静与淡泊。通过对崇山峻岭奇花异草的深入观察与体会,以达到对崇高的精神境界的追求。他的作品是具有理性表现性的,所谓意在笔先,以历史为鉴,以古人为鉴。在中国山水画里,“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是必经过程,“心源”泛指作画者的思想信念、情感和艺术修养等,作画者是心源的主体。“中得心源”之“心”也即为思,要求作者对自然景物要进行择选,考虑整体布局,作画要反复推敲,仔细琢磨。艺术来源于现实美。但是,现实美在成为艺术美之前,是经过艺术家主观情思加工后的再造与再现,必须是客观现实的形神与画家主观的情思有机的统一结合,艺术作品所反映的客体必然带有主体情思的烙印。李云集的画面中蕴含着豁达的禅意和清逸阳光的愉悦,佛门称“心源”主要明二义:一是本源义,心为万法的根源,所以叫做“心源”,此心为真心,无念无住,非有非无,而一切有念心、是非心、分别心都是妄心,所以心源是与妄念妄心相对的,佛教所谓“三界唯识,万法唯心。了悟心源,即是净土”,此明其本。净土不用他求,本在人心。李云集为观者呈现的“净土”是精神的理想境界,也是对美的终极追求,是对“本心”的真实坦露,观者可从画中一窥他的精神世界和质朴胸怀。

《细雨》40×70CM 水墨纸本 2017年

“心源”另一义是根性义,心源之“源”,是万法的“本有”或者说是“始有”,世界的一切都从这“源”中流出,世界都是这“源”之“流”,因此,它是通过人心的妙悟所“见”之“性”,是世界的真实展露,此明其性。我们的现实世界皆是由我们的心中所想变化而来的,一切现象其实是心念的反映。画作即是画家内心思想的投射,所以对画作仔细琢磨其实也就真正走入了画家的内心。“心源”此二义又是相连一体的。在心源中悟,惟有心源之悟方是真悟,惟有真悟才能切入真实世界,才能摆脱妄念,还归于本,在本源上“见性”,在本源上和世界相即相融。心源为悟的思想在禅宗中得到进一步发展。心源就是禅宗当下即成的“本心”或“本来面目”。禅宗强调,悟由性起,也就是由心源而起,心源就是悟性。“明心见性”就是要回到人的本来面目,继而回到自然的本来面貌,李云集的山水以他自己的诚心实意与禅风道骨,为人们展开了一副清新淡雅、质朴静谧的壮丽画卷。

《夏日》40×70CM 水墨纸本 2017年

他重视对传统绘画的研究和自然山水的写生,并认为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体验生活是最不可或缺的,也是最基本的。但他所谓的体验生活并不是狭义上的意义的理解,除了采风写生之外,更重要的是精神意义上的体验生活,可以与各个时代各个地域的大师们、优秀作品们对话,并进行深入的思考。他提倡在深入生活的过程中,要带着感情去进行切身体会并深入领悟,这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一个反复实践的过程。在对待笔墨的态度上,他认为对笔墨的理解与追求不能只局限于形式和技法,还要含有精神性与情感性。笔的疾徐肥瘦,曲直方圆,提按藏露;墨的清润不枯、清雅简逸、萧散淡远,在李云集的画面中均有体现。笔墨是中国画的特有表现语言,自古以来就构成了中国画的生命血脉和面貌特性,笔墨应当随时代,是在不断变化发展的,若没有笔墨,中国画便失去了它特有的写意精神。尽管每个时期的时代背景和中国画发展的趋势不尽相同,但是艺术家们对于中国画的精神本质的追求是趋于一致的,对笔墨的追求以及主体的精神诉求在画面中的体现。李云集的山水画就是在这样的写意精神追求中,对自己的绘画表现语言进行不断地提炼,使其纯化。使山水画更加趋向笔墨的本体性能,脱离形似的羁绊,超越肤浅的表象特征,进而达到彰显其艺术独立品格的精神境界。

《艳阳天》40×70CM 水墨纸本 2017年

艺术家如何创作出富有情致的作品,最重要是是气韵,而骨法则为关键。荆浩的《笔法记》中,强调作画要“图真”,而图真的本质是得其气韵,并非形似。“似者,得其形,遗其气。”“真者,气韵具盛。”这与谢赫《六法论》里的气韵是相同的道理。郭若虚《图画见闻志》中也提到,“凡画,气韵本乎游心,神采生于用笔。”李云集认为山水画首先是写实,要尊重客观世界,然后是写心,彰显个人精神。如他所说:“我所追求的是一种淡淡的气韵清香,而这清香元素的基因是已去的历史,是哲人的思想的沉淀,是艺术流露出的忠诚与自信。古人云笔精墨妙,识广意深,它能让视野扩大与聚变,是我的精神归宿,也是我毕生的追求。”

《夜山》40×70CM 水墨纸本 2017年

关于中国山水画的人文精神,李云集则认为,面对现代人的精神焦虑和空虚,我们可以改变自己的心境,诗化生活,追求内心深处的那一片桃花源林,从而超越生活,以放逐自己的心灵。山水画要在继承中创新才会有生命力,创新不仅是古为今用,还包括了中西结合,既要继承传统,又要脱离传统的桎梏,既学习西方艺术而又有别于它。这样,中国山水画才不会失去它特有的具有民族性的审美情趣和哲学智慧。

《云光》40×70CM 水墨纸本 2015年

  • 新闻
  • 房产
  • 汽车
  • 娱乐
  • 体育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加入我们 | 联系我们 | 帮助说明 | 版权声明 |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www.hefeif.com.cn All Right Reserved. 合肥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