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新闻>  正文

关于以人民为中心创作导向的思考

发布时间:2021-01-08 10:45来源:
践行习近平主席关于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创作导向的理论与实践首先要解决书法创作专业队伍培养与普及教育的关系。众所周知书法不仅仅是平面造型艺术,其中深层的中华优秀文化传承

践行习近平主席关于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创作导向的理论与实践首先要解决书法创作专业队伍培养与普及教育的关系。众所周知书法不仅仅是平面造型艺术,其中深层的中华优秀文化传承的历史使命是需要书法工作者在艺术创作的同时做好书法群众普及教育工作的,这样才能使得书法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具有时代的社会属性,而单纯的脱离现实存在的审美创作是不可能在人民群众中取得什么真实效果的,最终就是流于形式走个过场。真正以人民为中心的书法实践必须要站在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高度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审视书法整部历史,才能总结出其中发展规律,才能真正做到书法为人民服务,这就是研究如何将书法作品成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更愿意参与实践的方法论问题。用唯物主义的视角,客观分析中国书法从诞生到成熟这个过程,我们大致可以做出下面的推论:书法之美是书法家从大自然中不断收集各种物象元素,并经过意识提炼,去粗取精的墨象及抽象线条的造型之美,书法之美不是凭空臆造而是唯物之美,好的书法作品是能够赢得普通人民群众喜爱并从中获得正能量的,正所谓“文以载道”。

一,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看中国书法发展规律和书法普及教育的现实意义我们站在高山之上俯瞰江河,她那曲折蜿蜒的优美路径和磅礴气势,好似古代大书法家的草书大作,那种曲线的曲率和纵横驰骋,多么近似历经几亿年沧海桑田的大江大河自然演化的结晶。同样,我们可以通过观察树木森林,发现其枝条张力弹性以及其竖粗横细的形态,非常近似颜体楷书的笔画规律,当然,我们不能说名家的每一个字每一个笔画都能对应出大自然的某个具体物象,那样就会误入了机械唯物主义的教条误区。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视角研究中国书法,不失为一种继承发展中国书法的有利工具。如果我们仅仅在书法名帖中研究书法,为艺术而艺术,我们就会一叶障目,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我们赞叹古人书法之美,不能仅仅停留在赞叹和模仿阶段,要知其然而更知其所以然,做到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百尺竿头更进一步。我们发现历代书法大家,尤其是那些有传世作品的大书法家,大多是一些政治人物、军事人物和社会名流,当我们探究历史后发现,他们那个时代只有具有一定社会担当的人才有机会走遍名川大山,尤其是那些被贬的官员,更是迁徙流放一路、穿越各种地貌丛林河流,才有机会站在高山之巅俯察大江大河,才有机会体察风物民情。近代毛泽东主席走过了二万五千里长征,而他的书法集古今书法之精粹,独创出个性特色的毛体书法,这就充分论证了书法艺术需要走出去才能创新的论点。我们要发展书法就必须在学习古人优秀名帖的基础上,走出去写生。书法需要写生,因为任何艺术都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这也就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离开了社会实践,任何艺术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这一点应该在学习研究书法之初就有深刻认识。

二,用历史唯物主义分析书法发展历史可以总结书法的发展规律,为今后书法发展明确方向

我们知道,自从汉字诞生起,就有了“书法”伴随,此时的书法主要是通过笔画图形来记录内容,也就是说书法诞生于书写一种规则符号,这种规则符号就是文字,它随着社会生产力的进步和国家的逐步发展和统一尤其是秦代建立第一个封建皇朝开始,中国基本完成了文字统一,由此书写有了“法”。也可以说,书法从书写技艺开始,伴随着汉字演变不断的跟进,并逐步形成自己独特的审美意识。人类从学会使用工具开始,就开始了使用工具技巧的训练。做成靠技术,做好靠艺术,艺术是从第一次劳动就开始的一种高于技术的审美意识,书写从追求技术熟练到追求形式优美,从而诞生了真正的“书法”艺术,使得书法不仅具有社会属性同时具有了艺术属性。任何一项能被人民接受的艺术,必须同时具备社会属性和艺术属性,缺一不可。
伴随书法演变的还有笔墨纸砚等的工具进步因素,使得书法艺术在物质工具上获得了技术性的支撑。所以站在历史唯物主义的高度看书法的诞生和发展,它是一种社会进步的必然产物,它随文字发展而发展,同时又在促进文字的更合理更规范的进步。
书法起源于社会的需要,并伴随生产力的发展而发展。
由于社会生产力的进步,劳动生活的节奏不断加快,国家统一使得政令统一和时效显得尤为重要,不仅需要发布各种法令布告,还需要大量抄送各地地方州府,因此对于书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文字必须做到同一性,这就必然产生所谓的“正书”,同时又要兼顾书写和抄写的时效性,这就要求文字书写必须简单快捷,由此产生了正书草书行书同时并存、相互促进的书法繁荣时期,这种繁荣时期一直到唐楷出现才进入了一个书法稳定期,也为后面的汉字活字印刷奠定了技术基础,因为唐楷基本把汉字书写规范到了“方块”内,使得活字胶泥排版成为可能。在这个历史进步的过程中,诞生了许多至今令书界同行仰慕尊敬的书法大家,他们不仅仅书法艺术造诣深厚,实际上他们都对中国汉字进步和书法改革作出过非常重要的甚至是里程碑的贡献,他们改革了书体,使得书写节奏适应了社会发展的逐步加速,同时又在艺术表现形式上增添了更多审美元素,使得中国书法呈现出带有结构哲理性和书写艺术性兼容的优美文化现象,而且是世界文字中的唯一。因此社会发展需要就是书法存在发展的社会属性,这也是书法为什么是中华文化的国粹瑰宝的真正原因。如果书法脱离了社会需要,只作为纯艺术存在就不会发展到近代,而今天再谈普及书法教育也没有了实际意义,因为艺术家可以通过艺术专业学校培养,所以,在全民特别是青少年中普及书法教育,而非普及书法的艺术属性,而是书法承载的文脉以及道德的社会属性,也就是说今天书法能不能继续发展,应找到其新的社会需求,否则书法将成为一种纯艺术只能在一个小范围内传承。

任何失去社会属性的事物,不管它过去曾经多么辉煌,都将逐步被社会发展淘汰而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这就是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总结出的历史发展规律,这是一条无论什么阶级什么国家什么民族都无法逃脱的客观规律。
今天普及书法教育到底还有什么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吗?
作为一种书写工具,传统书法已经在现实工作和生活中逐步失去了其社会属性,从铅笔到打字机、到电脑打字、排版印刷的社会进步,使得我们今天在家里都有了桌面印刷系统,已经很少有人用“笔”写东西,随着多媒体视频和照片,写已经被逐步用声像取代,这似乎对书法本身来说是非常残酷。大社会环境的挤压,书法的生存空间都非常狭窄更别说发展空间了。难道书法真的最后将成为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了吗? 
当今社会里,书法到底还有没有社会属性,它在哪里?这才是中国书法工作者和学者以及爱好者面临的最大问题。这也是本文最主要的论述要点和重心。
我们现在一谈书法,尤其是谈书法的学习,必谈临帖,临古帖,临经典。我们却很少讨论“帖”的内容。部分书法大家曾经说书法是脱离存在的一种特殊审美,认为这就是书法在艺术上的特殊性。
如果仅仅在艺术方面探讨发展书法,我认为这将是死路。
因为书法没有了广大的群众基础、尤其是青少年中没有大量的书法学习者,那就会像实验室培养的优秀品种,出了实验室却发现根本没有可种植的土壤,因此所谓优秀的种子,必须是实验员研发出的适合土壤的种子,才能把优势得到广泛应用,从而达到研发目的。也只有能在土壤中大量种植的品种,才会为后期的种子培育研发提供优秀的培养基因。
书法审美首先是道德审美,这是书界一条潜规则。
就是这个潜规则使得我们发现,承载上道德教育甚至哲学教育可以成为当今书法的社会属性。
我们完全可以在青少年中普及书法教育的同时,把道德教育内容添加进去,尤其是优秀的传统文化教育,我们可以出新字帖,写新文章。在中小学书法课时不断的书写“正书”来潜移默化的植入优秀的思想和科学的世界观。一部“千字文”字帖不就是曾经起到了“中国式科学”教育吗?我们可以把文化内容和科学常识内容编成字帖,不仅传承了中华文化瑰宝,更是普及了科学和人文。这就给书法普及传承的社会需求,也是给我们每一个从事书法教育的工作者提供了一个长久发展空间。只要中华文明存在,只要科学继续发展,书法就能伴随着它们继续存在,也因为青少年中存在着大量的书法学习者,书法艺术也必将能得到更好的发展和进步。
书法能不能发展也是由其能不能被人民所接受,能不能跟随时代进步所决定,而不是艺术家个人意愿所能决定的,只有以人民为中心的书法创作和研究,才能使得这门传统的文化瑰宝在新时代生存发展并绽放出更加璀璨的光芒。

三,用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看待书法创作,就可以站在今天的时代创新出不负时代的优秀作品,使得这门优秀传统文化艺术向前发展。

我们曾经说过,书法之美是唯物之美,书法审美不能也不可能脱离物质的存在而存在。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一定的反作用,这是唯物主义世界观的最根本的出发点。书法作为一种高度抽象意识的平面造型,就必然有相应的物质为存在基础。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运动是永恒的,静止是相对的,发展永远是时时刻刻存在的,所谓书法不需要发展和书法不可能再发展是违背事物发展规律的,表面的静止实际是量变到质变前的平静。书法从艺术角度着眼,它量变到了当今,已经具备质变的可能。

中国汉字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经过了多次简化,目前成为法定汉字,无论是考试还是公文,法定汉字是具有法律效应的,同时也经过广大人民群众的实践认同,汉字的简化不是某个人或某个政治集团的作为,而是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起到了极其关键的作用,研究书法历史,我们也发现书法的发展是繁简并存共同繁荣的,但是目前书法的发展却远远没有跟进简化文字的变化,人的惯性时时刻刻让书法家不愿意接受这个事实。惯性就是物质保持自身运动状态不变的本能,从哲学角度看,发展就是突破旧的惯性体系建立更合理更科学的运动模式的扬弃,保留旧体系内合理的优秀内容,抛弃不合理不科学的成分建立新的更合理的运动模式。从简化汉字的研究过程,我们不难发现实际恰恰是传统书法提供了汉字简化的技术保障,因为多数简化的汉字取源于那些具有群众基础的草书行书,因此那些说简化汉字就是糟蹋中华文化的说辞是站不住脚的,既不符合文字必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客观规律,又把摆在自己面前的书法发展新空间搁置不理,错失了发展弘扬书法艺术的大好时机,让人扼腕叹息。

如今一谈今后书法发展问题,多数声音都是继承,能全面继承就够了,还有很多书法家认为书法没有发展空间,因为古人已经把所有结构所有笔法都研究透了。当今书法研究几乎都是向后而没有形成向前的勇气。当今书写格式从左到右横版模式也改变了以往书写旧格式,而今天书法展览里基本没有见到过这方面的跟进。有些书家认为那种格式很难适应书法呼应关系,但是我们不妨看看毛泽东在三大战役时的电报文稿,他的横版书写依旧光彩夺目气势如虹,我们有理由认为书写格式的变化可以又一次拓展书法在艺术方面的创新空间。伟大的书家都是站在文字变革的前面引领书法发展的方向,从古至今历来如此。所以由书法艺术创新而言,今天的简体汉字和书写格式的变化,恰恰是书法发展最现实的空间。同时现在社会的科学发展,让更多人认识了过去无法看到的物质以及运动规律,我们难道就不能从中抽象出更丰富的线条造型和墨象意境来吗? 书法能够发展,也必须发展,现在正是书法发展的黄金时代,它不仅能找到现实的社会需求,更出现了艺术发展的崭新空间。

以上是我从事基层书法教育30多年逐步思考的一些问题,也是我跳出书法圈子站在马克思主义哲学高度思考的问题,可能很不成熟,但是我愿意拿出来与大家分享,接受大家的质疑和批评。

作者:刘琳
北京国风书画普及教育学会常务副会长

“隐形中国书法习字模板”国家专利发明人。

联系电话:18600920762
电子邮箱:28221621@qq.com

  • 新闻
  • 房产
  • 汽车
  • 娱乐
  • 体育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加入我们 | 联系我们 | 帮助说明 | 版权声明 |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www.hefeif.com.cn All Right Reserved. 合肥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