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美食>  正文

益海嘉里副董事长穆彦魁:新常态下的粮食企业应

发布时间:2015-04-23 11:30来源: 未知
近日,益海嘉里副董事长穆彦魁发表演讲,针对“新常态下的粮食企业应对之道”这一课题进行了深入的发言,提出了新常态下粮食企业所面临的问题,更加难得的是穆彦魁副董事长还

  近日,益海嘉里副董事长穆彦魁发表演讲,针对“新常态下的粮食企业应对之道”这一课题进行了深入的发言,提出了新常态下粮食企业所面临的问题,更加难得的是穆彦魁副董事长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益海嘉里的应对之道,以下为穆彦魁全部发言内容:

  穆彦魁: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大家上午好,很高兴跟大家探讨当前粮油行业的普通性问题,主办方给我的研究主题是新常态下的粮食企业应对之道,这个题目非常好。我想跟大家交流一下粮油行业现在面临的一些问题,就如何解决这些问题谈一点个人建议,供大家思考,刚才听了马院长的发言,深受启发,我发言的题目跟你的有一些关联的地方。

  今年以来我们整个经济社会发展都进入一个新常态,粮油行业作为社会经济的一部分,面临着诸多的风险和挑战,我国粮油加工产业底子薄,发展慢,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玉米、大米出现了普遍亏损局面,尤其在东北,在东北出现了大面积的停产,这是出现的稻强米弱,不能叫哀鸿遍野吧,开工率严重不足。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是什么?就是流通的体制严重冲击了市场机制的正常运行,这也是当前粮油行业面临的最大的问题,在座的都是行业的专家,各位都知道,从2008年开始政府大规模进入粮食市场,把大量的粮食收入国家储备库,这个是保证种粮的农户的积极性,大量的粮食冲击在储备库,形成堰色湖,不仅消耗了财政资源也影响了正常市场流通,进一步影响加工企业的健康发展,这样就进入恶性循环,引发了很多严重问题。

  刚才马院长也讲了,国际上的正常的库存消费比是17%是18%,我们大概不超过1亿吨储备,我们现在据了解有3亿吨的储备,庞大的储备对财政也造成了很大的负担。

  首先是加工企业因为原料供应不畅被迫停工停产,比如说去年也包括今年,在东北水稻,我们在东北有很多大米的加工厂,收储一开始在两个月之内兴水稻全部进入国库,可是我们在东北的企业往年正常的情况下我们半年的收储的时间,现在因为国储的价格比较高,种植者、农户、农场都愿意卖给政府的储备库,所以在一两个月之内,基本上水稻全部收完了,据我了解,去年是两个月,今年刚开政不到一个月时间,市场上80%的新水稻已经没有了。这就是好多民营企业在短期内筹措不到资金,收不到这么多原料,所以面临着下一个年度无粮可加的局面。

  其次是财政负担,这个不多说了,我们大量的粮食储备库以后都是财政要拿费用补贴、利息补贴,甚至投入巨资,今年政府又拿出很大一笔开支要建新的仓库。

  第三,食品安全,一般新粮在储备库最少要储三年以上,我们去年收储的水稻没有完全卖出来,今年又大量进入到仓库,明年如果拍卖的话,肯定拍卖两年以前的粮食,而不是拍卖今年的粮食,在储备的方面我们吃不到享粮,这里面由于储存时间长,粮食的安全会发生变化,我们知道大米吃新鲜的最好,所以粮食的食品安全问题也带来了一些隐患。

  还有因为政府高价投市,也促进周边国家廉价农产品大量走私到中国,这不是我们政策的本意,去年到今年所有进口的配额只要发改委发到企业的全部用于进口,因为据我们了解,进口一吨玉米的差价大概在800-1000块钱,进口一吨大米的差价在600-800,促使了在高库存的情况下,大量的低价粮进到国内来,对国内的企业造成很大的冲击。

  五、政府在东北投市,北方的玉米往南方走,我们华北的玉米不是往南走,而是倒流进入东北,去年从华北进入到东北的玉米数量有500万吨,到东北干什么去?进入到国库里去,在东北又移玉米到南方,国家还要拿出运费的补贴,这些做法都是资源上的浪费。

  同时在主产区,高价投市,对于加工业的影响非常大,在吉林有非常有名的玉米加工企业,前几年美国一家大公司想要收购他,那时候他一些产品在国际市场占有率高达40%、50%,因为这几年的高价投市使东北原料比国外高一千多块钱,这个企业在面临着困境,找不到买家,处于半停产停产的状态。

  同时我们米厂、面厂都有这种情况,今天我们遇到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在东北最远的边界地方,我们粮价,跟我们在江苏一样的米的价格,我们投市价格是一样的,我们东北的玉米企业没有竞争力,运到那边去,还需要路费,所以就没有竞争力。

  这些政策性的风险跟宏观经济的风险和市场风险叠加在一起,给粮油行业带来极大的挑战,所以我建议政府行业主管部门应该先从破除不合理的政策入手,给粮油加工企业营造一个宽松的政策环境,刚才听了马院长的讲话已经涉及到了,改变收储政策的问题。

  一、改变投市收购政策,可以执行直补政策,这个直补既能保护农民的积极性,又体现了在粮食领域由市场起决定作用的分配原则,像大豆、棉花这些实行价格补贴以后,让农产品市场来运行。今年大豆就出现了良好的局面,往年我们有一个大豆农场,今年我们大豆价格是最高的,出口很难提升,在东北实行投市以后,大豆价格向下运行,这个企业目前加工的效益就明显的提升。

  政府直接干预价格使市场的运行秩序发生混乱,按照三中全会的精神,违反了市场作为资源配置起决定性作用的原则,我们认为此类政策是非常时期的非常政策,国家启动此类政策的时候,应该慎重考虑其必要性,不要搞成常态化的政策。目标价格补贴制度和目标价格保险机制可以在保护农民利益和维护市场运行秩序方面达成平衡。

  今年1号文件提出现在东北大豆和新疆的棉花实现补贴工作,我们希望这个工作能够顺利开展。

  二、从国家战略高度,重点应该扶持鼓励深加工企业,构建以加工业为核心的新兴粮食流通体系,加工业是连接生产者和消费者的中间纽带,以加工业为导向的流通链条,效率高,费用省,这样的生产体系是从生产者到加工着到消费者,现在这个粮食流通,如果我是流通企业,按照现在的收储体系,从产区收购,再到销售区,再运到加工厂,中间多了两个环节。增加的环节不仅浪费了时间,也增加了费用。加工业可以根据消费者的需求直接把生产着进行搞订单和消费者的需求进行有机的结合。另外加工业进行综合加工可以提高附加值,使农产品进行升值,可以给农民更高的价格,我们现在的订单都是比市场订单高出2-5分的收购价格。

  一旦加工企业发展起来,可以储备到企业,不仅可以节省费用,也可以保证产品质量。可以随时投入市场,不存在粮食成慌的问题,保证流通,使消费者及时吃到新鲜的产品,一举多得。只有把加工业扶持起来,加工做大了,我们的产品创新和产业延伸方面,在附加值提升方面才能真正的使农产品价值能够得到进一步的提升,我们讲国外的农产品增值大概是2-4倍,我看到我们国内的报道,我们是1.2倍,我们大概比人家少了一倍的加工升值的幅度。

  我们建议从国家战略高度发展现代粮食加工业:一、现代化的粮食加工业产业是解决三农问题和粮食安全问题最重要的突破口,我们现在的三农问题和粮食安全问题,主要靠政府的力量推动,今后应该更好地发挥市场的力量,市场力量,我认为就是加工业是个最好的突破口。二、发展现代化的品牌化的粮油加工业是解决粮食安全问题的治关之策,我们技术设备越先进,我们粮食安全越有保障。三、有利于提高中国粮油加工行业的国际竞争力,更好地利用国际市场。

  我们的油脂类的进口量,我们70%80%需要进口,我们油脂加工业是完全市场化的。油脂的进口国家也是没有配额管制的,属于自由流通的,目前中国的优质加工业在全世界也是最先进的,我们中国油脂货源是充足的,价格是稳定的,从这个产品来讲,我们在放开搞活这一方面,我们应该担子再大一些,不要完全故步自封,用国内生产保证粮食安全,这个也太狭隘了,因为我们水资源、土地资源非常少,周边土地非常肥沃、便宜,远东区一年的租金不到10万块钱。我们东北土地价格很贵,我们很多农民兄弟到周边国家去种粮,也有很多不错的收益。

  另外就是粮食加工业可以变废为宝,节约资源,减少环境污染,真正的发展质量,我们集团在东北做了加工的产业模式,我们除了搞订单,把大米做成品牌化,更重要的就是我们把水稻里边的副产品进行了充分的利用,稻秆进行了发电,用稻杆做的产品得到了大公司的认可,认为我们的质量比其他的还要好,把稻米油做成产品,像国外都做成保健用油,他的营养成份非常高,我们做了深入的挖掘,我们的米行蛋白,一系列的产品也正在研发,靠这种产业模式,我们一吨水稻升值1000块钱,这种资源尤其是稻米油,以前我们没有把水稻作为油脂的来源,我们算了一下,如果全国都用这种模式我们可以增加200多万吨的稻米油的产量,相当于接近10%的油源的供应量,这个量我们算过,从大豆加工相当于1.1亿亩,稻秆我们算过,我们用全国2亿吨的水稻走发电道路的话,我们相当于3000万吨的标准煤,可以减少3000多万吨硫的排放。

  我们认为这样的精深加工,只有粮油企业做强做大,有了资金才能搞研发,小企业他是做不到的,所以我们在粮油行业,油脂我们看到很多大企业,但是在粮食企业,很难看到精深加工做得很好的企业。我们希望国家在粮食加工方面给予更多的扶持和财政支持。

  现代加工业的体系能够在农民增收、保护流通、粮食增产、节能减排、粮食安全、食品安全等诸多方面发挥引导作用。建议国家给予工作的支持,尽快提升粮食加工业的水平,为粮食安全、食品安全打下坚实的基础。

  以上为益海嘉里副董事长穆彦魁全部发言内容,全套发言内容详实,观点明确,针对新常态下的粮食企业所面临的的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并给出了益海嘉里的应对之道,不失粮油企业一线品牌风范。


  • 新闻
  • 房产
  • 汽车
  • 娱乐
  • 体育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加入我们 | 联系我们 | 帮助说明 | 版权声明 |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www.hefeif.com.cn All Right Reserved. 合肥网 版权所有